让触摸变成看见
摄影,顾名思义是捕捉一瞬间的光影,这对于眼前的世界模糊不清或一片漆黑的盲童而言,该如何实现?盲童摄影,也称之为非视觉摄影。非视觉摄影与触摸摄影创始人、上海盲童学校高级教师胡进告诉记者,盲童们经常会问:“老师你看到了什么?”当他们听到相机的声音总是很好奇:“老师们你们在拍什么?”有一些场景相距遥远,触觉无法抵达;有一些事物无法触摸,彩虹的缤纷,天空中游过的云朵,运动员的身姿……“失去光明的孩子想和我们一样,想看到我们所能看到的一切。”
盲童们看不见照片,但可以触摸照片。所谓触摸照片,就是将普通照片经特殊的技术处理,使之成为可以触摸认知的照片。触摸照片制作延续了盲文凸点基本特征,由连续的凸点构成图像的点、线、面,概要地描述了物体的形象。孩子们触摸照片仿佛在触摸光影,似乎在看眼前的世界。但是色彩如何表现,却成为其中最难的突破。
经过15年的持续研究、经验积累,胡进发现,普通相机放在下颚处,对于盲童摄影者来说,是最稳妥的位置也是最容易定位的位置,然后,再利用定位器和与之相配套的遥控器,来定向定位取景拍摄,定格瞬间。
让世界看见我们
如此特殊的摄影方式,仿佛成为盲童的眼睛,使他们触摸到了更远的地方,成为他们走出自己的孤岛认知世界的方式。“飞人”刘翔曾经专门为盲童进行了一次跨栏训练,使孩子们通过触摸照片,详细了解了跨栏的整套动作。
19岁的郁芷阳自从两年前加入了非视觉摄影,出门都会带着相机,风景的拍摄因为无法触摸,只能借助家人和老师的解说来了解距离和形状,对她而言,会比较困难,“有时候楼拍出来只有一半,我就有点不高兴”。她摸索着把记者带到自己此次展出的作品前,一边仔仔细细地触摸照片上凸起的圆点,一边给记者讲解。郁芷阳拍摄的是一起参加第十二届上海国际合唱节的小伙伴,“因为她的声音很好听,我觉得她应该很漂亮。”照片画面上的小女孩站在合唱节的海报前,回眸望着观众。
闭上双眼,他们感受到黑暗无时无刻不在的陪伴,郁芷阳说:“我们看不见这个世界,但是我想让世界看见我们。”
本报记者 徐翌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