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听到朋友或周围的人抱怨:我辛辛苦苦,好不容易给老爸老妈找了个保姆,没过两天,那保姆就被他们赶跑了;过段时间再帮他们找了一个,没想到又被他们赶跑了。这样的请来又赶走的次数,我已记不清了!
想必很多人都听到过这样的抱怨。老人和保姆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使得他们彼此这样的水火不容?
我以为,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状况,除了一般的性格和品位的差异外,最主要的是价值观的不同。
保姆的年龄层次基本上要比老人低得多,虽然她们之前的生活状况(主要是经济状况)不是太理想,但由于接触社会和各色人的机会很多,再加上经常出入超市、菜场、卖场等地方,眼界总是往高的方面看;而老头老太们,满脑子都是从前物质匮乏时期的记忆,又很长时间没有见识当下社会的发展态势,所以更多地从自己的主观感受出发去评判事物,难免要与保姆产生各种分歧。比如买菜,是价格为上还是品质为上?又比如用工时间——老人们往往会心里嘀咕:就做这点打扫,需要那么长时间?需要花那么大代价?换作自己,不花钱就搞定了!而保姆的想法与之完全不同。
受这种理念支配,老人们常常看保姆不顺眼,这不行,那也不行,最终,保姆被无情炒掉了。
如果老人们在理念上不作根本性改变,要与保姆对上眼,是困难的。
因此,不光是老人,老人的子女,以及各类社会工作者,都不能忽视对老人进行与时俱进的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