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晃,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成立已经整整5年了。从一个陌生的名词,到每一个上海人脱口而出的城市亮点,上海自贸区经过5年艰辛探索和创新实践,业已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崭新窗口、中国经贸制度创新的重要策源地。
5年,往往是回首过往、检验成绩的重要节点。今天的上海自贸区,可以信心满满地向中央交上自己的答卷。
5年来,“负面清单”长度从190条缩短到45条。近95%的外商投资项目通过备案方式设立。
截至今年6月底,上海自贸区累计新设企业逾5.5万户,是前20年同一区域设立企业数的1.5倍。新设企业中的外资企业占比,从挂牌初期的5%上升到目前的20%左右。
以上海1/50的面积,上海自贸区创造了全市1/4的GDP和2/5的贸易总额。
然而上海自贸区5年探索,最可自豪的成绩是制度创新。
5年来,“证照分离”、企业准入“单一窗口”、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等100多项制度创新成果,分领域、分层次、分阶段在全国范围、长江流域范围、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范围有序推广实施。
2015年4月,广东、天津和福建3个自贸区挂牌成立。
2016年8月,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辽宁省、浙江省、河南省、湖北省、重庆市、四川省、陕西省新设立7个自贸区。
2018年4月,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海南自贸区破土而出。
从奋勇单飞,到今天1+3+7+1十余个自贸区组成的改革“雁阵”,上海自贸试验区作为最早的先行者和探索者,足堪欣慰,亦可自豪。
上海自贸区取得今天的成绩,走出今天的道路,并非易事。自贸试验犹如浪涛汹涌之时驾驶战机从航空母舰上起飞,“刀尖上的舞者”,需要责任、勇气和高超的技艺。
在自贸区成立之时,有知名经济学者就发问:“(上海自贸区)究竟是要政策优惠还是要改革?改革究竟要改哪里?”一些人担心,到最后,上海自贸区会不会也只是沦为政策优惠的受益者?
幸运的是,上海自贸区在开创之初就确立了创新发展的明晰方向,并坚持至今。
在自贸区开创初期的第一个春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会场。他说,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希望上海在自贸区试验中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尽快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新制度。
始终把改革放在第一位,始终把制度创新放在第一位,这是上海自贸区落实总书记要求,深化自贸区改革的执著追求。
“原来地方之间主要是GDP竞赛,以自贸区为标志,逐步转变为你追我赶的改革竞赛。”复旦大学上海自贸区综合研究院秘书长尹晨对由上海自贸区领飞的自贸区“雁阵”模式,称赞有加。
上海自贸区从成立的那一天起,就意味着它将始终走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持续探索,不断创新,使命艰巨而光荣。
2017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自贸区建设提出新要求:“要努力把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成为开放和创新融为一体的综合改革试验区,成为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推动市场主体走出去的桥头堡。”
今年6月,十一届市委四次全会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结合国家最新发展战略和上海实际,提出面向全球面向未来,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放大自由贸易试验区辐射和溢出效应,进而推动自贸区的开放与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一带一路”倡议等形成联动。
自贸区5周年,适逢改革开放40周年。唯创新不破,唯改革必胜,这是自贸区5年历程的深刻启示,也将是自贸区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的指路明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