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5年的8月4日,是丹麦童话家安徒生逝世的日子。昨晚重读一些安徒生的经典作品,熟悉的感觉把我拉回到童年。
我的童年是在读童话故事中长大的,当年,新闸路上“斯文里”的弄堂深处有个少儿图书馆,书架最顶端摆着许多著名的童话书。我的启蒙读物是上下两册《格林童话》,刚读三年级的我吃力而缓慢地推开童话城堡的大门,见到了恶毒的后母,凄惨的公主,英勇的王子,而不管过程多么惊心动魄,结局总是美好的,“王子和公主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直至借阅了赤橙蓝绿四册《安徒生童话》,好不容易形成的一点点“世界观”又瓦解了。备受歧视的丑小鸭,宁为玉碎的海的女儿,卖火柴的小女孩,他们的存在偏离了童话的航向,颠覆了我对童话的传统观念。
我当时还不明白什么叫世态炎凉,但不得不承认,世界的残缺,生活的酸甜苦辣,在他的笔下如此具有吸引力,童话人物都由内而外散发着强烈的个性之光。那个冻死在冰天雪地里的小女孩、那个为爱情伤透了心的小美人鱼,对我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其他童话塑造起来的仙女、精灵们。
后来我才了解到,安徒生的一生穷困潦倒,孤独终老。他敏感、忧郁,甚至病态。难以想象,一个一辈子写童话的人,一个如此热爱孩子的人,却没有自己的婚姻,也没有自己的孩子。但一个人在这样的生活中能保持爱心和沉静,诗意和童趣,坚持写童话,真是一个奇迹。因为他,我开始喜爱有缺陷的人。也渐渐明白,生命因缺陷而显得丰盛和完美。
安徒生在自传中说,“我的一生中,无论是光明的日子,还是黑暗的日子,其结果都是美好的。”为此,他积极写童话,并告诫人们要善于为他人的幸福和自己的幸福去想象,而不是为了悲哀。
感谢安徒生,长期以来给我勇气和力量,让我用想象对抗现实,用微笑代替痛苦,用童话改写生活——只是可惜的是,现在的孩子大多不看安徒生了,不知道他们能从“喜羊羊”和“光头强”里得到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