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谈会回顾了市残联成立三十周年工作历程。1988年,上海市残联成立至今,历届市委市政府均把残疾人事业发展连续纳入上海经济社会发展五年规划,实施了许多重要的实事工程,着力解决了一系列残疾人从生存到发展的重大问题,残疾人的生活状况有了根本性改变。
2016年,上海市政府出台实施意见,提出35项重点任务,涵盖102个政策点,目标是到2020年,实现残疾人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让上海残疾人与全市人民一道迈向更高水平的小康。
30年来,上海残疾人事业发展理念与时俱进。从2007年成功举办第十二届世界夏季特奥会,到2010年世博会首次设立生命阳光馆;从全力创建全国残疾人工作示范城市到全面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营造了全社会尊重和关爱残疾人的氛围。市政府制定残疾人专项规划、出台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条例实施意见、基本公共服务专章等,把发展残疾人事业和改善残疾人生活提升为实施国家战略的一部分,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两个体系”不断完善。通过一系列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制度,实现残疾人基本社会保险全覆盖、重度残疾人享受居民养老、医疗保险代缴,为50%的残疾人落实困难生活和重度护理补贴,为90%以上有需求的残疾人实施康复服务,为全部残疾人实施交通补贴。
97%以上的应届残疾人大学生实现了就业,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率先专项招录优秀残疾人,“阳光基地”“惠农基地”“互联网+”等辅助创新就业模式应运而生,形成了残疾人多层次就业格局;残疾人义务教育实现“零拒绝”,残疾人职业教育实现“中职贯通”,“学分银行”让残疾人实现终身教育。上海残疾人共建共享和社会参与能力显著增强,残疾人的精神面貌发生深刻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