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7:上海新闻
     
本版列表新闻
“PISA之父”昨在沪交流时称~~~
“PISA之父”昨在沪交流时称~~~
“PISA之父”昨在沪交流时称~~~
     
2018年12月03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PISA之父”昨在沪交流时称
学校应培养人才而非“机器人”
王蔚
  在拿了几次全球PISA测试(国际学生评估项目)第一之后,上海的基础教育一直是世界的焦点。昨天下午,PISA测试创始人、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教育与技能司司长安德烈亚斯·施莱歇尔作客黄浦区教育学院,既是为推销其新作《超越PISA:如何建构21世纪学校体系》站台,也是对上海这个因PISA而蜚声国际教育界的大都市的回访。

  从“打开门学世界”到中小学教材成系统进入欧美发达国家的国民教育体系,而且,不止一次参加全球PISA测试都能拿下世界第一。中国的教育,尤其是上海教育的发展,无疑是令人振奋的。《超越PISA:如何建构21世纪学校体系》昨天由上海教育出版社正式推出。作为“PISA之父”,施莱歇尔在书中试图指正人们对教育的普遍误区。例如“是否穷人的孩子永远学不好?”“是否班级规模越小,教育效果越好?”“为何学生在校时间越长成绩越差?”而PISA数据结果显示,上海10%处境最不利的15岁孩子的数学成绩,比美国和其他很多国家10%处境最优势的孩子还要好。问题的关键在于要在教育领域实现更大的公平,更为有效地利用资源。

  在接受上海的教育专家、媒体追问时,施莱歇尔表示,当下应当重视学校教育是否在按照学生的能力进行选拔并因材施教,还有,人工智能的出现促使我们必须思考,究竟该怎样培养一流的人才,而不是培养二流的“机器人”。在谈及现在许多人认为的“孩子教育的成功,很大程度上靠遗传”这个问题时,他说,PISA不仅测试15岁孩子的知识水平,还分析他们认为在这类测试中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在许多国家,有不少学生直接将失败归咎于父母的遗传“不灵”。事实上,教师有责任帮助孩子们相信天道酬勤,因为,PISA最重要的发现之一,就是大多数学生都能通过努力学习获得成功,遗传只是一个很小的因素。

  “还有,所谓穷人的孩子永远学不好,那也是十分错误的观念。”施莱歇尔说,国际PISA测试还显示,虽然学习结果不佳,会导致将来机会的不平等和社会流动性的下降,但这样的恶性循环是可以打破的。2006年全球PISA测试结果,只有不到五分之一的处境最不利的15岁孩子在科学领域表现出色,但到了2015年,由于教育的持续发展,优质教育的不断普及,几乎三分之一的孩子都能在科学领域表现得较为出色。尽管社会的贫富差距仍客观存在,但学生的学业状况在改变,这表明弱势家庭的孩子也是可以快速提升的。这就是教育的作用。

  “教学或者学习时间越长的国家,PISA成绩往往更糟糕。”这句话仿佛是施莱歇尔特意对中国家长和学校的忠告。他说,在教学质量不变的情况下,的确是学习时长越长,学习效果越好。但随着教学质量的提高,不用增加学习时间也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既让孩子在学校里能够学到扎实的知识,同时又让他们能有足够的时间参加戏剧、体育等非学科活动,将有助于增强他们的幸福感。

  首席记者 王蔚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上海40年 改革开放再出发·特别报道
   第A05版:上海40年 改革开放再出发·特别报道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综合新闻
   第A09版:中国新闻
   第A10版:专版
   第A11版:专版
   第A12版:专版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文体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6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8版:夜光杯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军界瞭望
   第A21版:军界瞭望
   第A22版:康健园
   第A23版:康健园/健康养生
   第A24版:医技/新民健康
学校应培养人才而非“机器人”
共享之辨
从十六铺码头到现代邮轮港
美国版上海新闻A07学校应培养人才而非“机器人” 2018-12-03 2 2018年12月03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