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总部负责的团长
“波洛”的本名叫保尔·热兹,来自美丽的“法兰西玫瑰城”图卢兹,他熟知英语和西班牙语,善于交流,掌控能力强。1988年,热兹考入与美国西点齐名的法国陆军圣西尔军校,三年苦读后于1991年以“及格成绩榜”第一名毕业。爱冒险的他自愿到海外服役,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2004年以少校军衔考入CID,这是法国军官晋升上校继而身披将星的必经之路,2005年毕业,并到法国陆军第21海上陆战团任职,翌年7月因工作出色晋升陆军中校,受到总参谋部通报表扬。
2012年7月,热兹当上第21团团长,晋升上校,总部对其评价是“勤于思考,性格坚毅,执行上级命令坚决”。因为这些特质,热兹在2013年1月被委任为法军干预马里的“薮猫行动”战术指挥部指挥官(即战场指挥官),指挥以第21团为主力的法军与极端组织激战,并直接向巴黎战略司令部负责。
第21团历史悠久,曾在1940年6月阿尔戈涅战役中与纳粹德军血战到底,几乎全团尽没,但用牺牲和尊严保住了团旗。第21团秉承“扼制敌喉,绝不松手”的团训,坚持从难从严训练部队,擅长登陆机动、(直升)机载突击等作战行动,是法国陆军20个海上陆战团中战斗力最强的团。基于这些原因,当法军2013年发起“薮猫行动”时,第21团首当其冲,来到马里反恐最前线。
“法国大侦探波洛”
我和他是CID第12期(2004-2005年)同学,准确讲,是同校同学,因为我在A系(因系主任来自陆军,也称“陆军系”),他在B系(因系主任来自空军,也称“空军系”)。熟悉后,他常对身着中国空军制服的我说:“咱俩该对调一下才对。”我回答:“对调了就不是联合作战了呀。”
虽分属两个系,但因为教学前期共同课很多,各国学员多集中到福熙元帅多功能大礼堂听课,所以我们常碰面。有一次课间休息,大家走了个对面,他一笑:“Salut,la Chine(你好,中国)!”我对他没有像有些法国军人那样把我错认成日本人很感兴趣,他又一笑:“郭,您一看就很中国!”
“波洛”,我是这样叫他的。大家原本叫他的昵称“保罗”。一次,我对他说,不如叫“波洛”吧,一则“波洛”与“保罗”发音近似,二则“比利时大侦探波洛”在中国妇孺皆知。“是吗?那我岂不是法国大侦探了?Up(就这样)!”后来,他四处纠正别人,让人家改口:“我是法国大侦探波洛!”
“我在思考!”
身材魁梧的“波洛”常以微笑示人,不过,有一次在专门举行大型官方活动的荣誉院里,我看到他独自端坐在17世纪的塑像脚下,犹如另一尊塑像。后来问及此事,他严肃地回答:“我在思考。”
“学习思考”是CID的院训,其前身巴黎军校自从1751年成立起,就被确定为“培养未来军官秉性,也培养其才智和品质”的场所。1784-1785年,少年拿破仑在此苦读,在同学们戏耍玩闹时,他要么伫枪冥思,要么用枪刺在墙上刻画炮兵射击公式。不敢说“波洛”日后能和名震欧洲的拿破仑比肩,但足以说明在当代信息化联合作战中,他正自觉研修现代军人的必修课——“学习思考”。
“中国会不会像美国那样?”
CID第12期学员中,除法国各军兵种的110名少校、中校学员外,还有70个国家的210名少校至准将学员。整个学年,院方选择英国、德国、美国、意大利、西班牙、中国和巴西学员在全体师生面前做各自国家的国防政策介绍,答疑解惑,并邀请相应国家驻法武官旁听。
“中国国防政策介绍”大受欢迎,不仅第12期全体师生(包括院长)悉数到场,连处于语言强化阶段的第13期外军学员也来旁听。活动结束后,大家涌到台前与我握手祝贺,待人群散去,我看见“波洛”在不远处等着。与其他人不同,他的第一句话不是“祝贺”,而是直截了当:“中国会不会像美国那样?”他的疑问是中国经济发展带动世界经济发展,但经济发展了,对世界市场的需求和冲击,对能源特别是对石油的需求会越来越强烈,这可能导致世界范围的经济战,进而可能凭借武力解决。“美国攻打伊拉克,不就是‘坦克占油田’的例证吗?”他的担心在欧洲学员中具有一定代表性。
我向“波洛”解释:中国人曾七下西洋,促进对外贸易,有谁见过中国人跑到哪一国抢财夺地,倒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列强三番五次打进中国。中国从未称霸过,也永不会称霸,中国追求和平发展。我知道这些话不可能完全消除“波洛”的疑虑,但从其与中国学员的亲切交往中可以感到,“波洛”眼里的中国和美国不一样。
背水一战才有机会
CID整个学年举行过六次大规模推演,主题均为法国单独或与盟国联手,实施军种联合或多国联合的作战行动,对别国实施军事干预或军事打击,保护法国侨民及法国利益。第六次演习是军种和多国联合演习(CJEX),具有较高密级,只允许欧盟学员参加,并邀请英国军校学员代表团参与对抗,我们非欧盟国家学员被院方有意支开,组织去参观拿破仑时代的古迹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老战场。
一周后返校,我被指定参加欢送英军代表团宴会,巧的是,“波洛”与我及三个英军被安排坐在一桌。席间,“波洛”和一个英军少校以争论的语气探讨着上午才结束的CJEX兵力部署环节。
作为演习守方的英国人说,如果他处在“波洛”的攻方位置上就不会那样做,因为那意味着一旦判断失误就没有补救机会了。“波洛”回答得很坚决:在当时的情况下,只有背水一战,才有突袭成功机会,“你们不正是被我们的突袭打个措手不及吗?”交流中,“波洛”多次重复的一句话让作为旁听者的我印象很深:“为打胜仗而受训!”
事后,他告诉我,“为打胜仗而受训”是拿破仑为圣西尔军校颁发的校训,这一理念早在17年前就沁入他的思考中——三年苦读后,他成为圣西尔军校91届毕业生。“也是在演习中,因为坚持观点不肯退让,我被教官狠批一通,毕业时给我一个‘及格’,但把我排在‘及格大军’第一名!哈!”
“那儿有挑战性!”
CID第12期毕业典礼结束后,各国学员依依惜别。“波洛”从人群中挤过来,“郭,留个纪念吧!”一枚法国陆军海上陆战团帽徽躺在他那厚实的手掌里,我接过来时,有点汗湿的感觉。“我已申请去乍得,到那里的法军‘雀鹰部队’工作,那里有挑战性!”笑了笑,他转身离去,宽实的军装后背被时近七月骄阳晒出的汗水湿透了一片,这是“波洛”给我留下的最后也是最深的影像。
身体健硕,笑容亲切,善于沟通;思想独立,个性坚毅,行为果敢。这就是我印象中的“波洛”。马里反恐战事迄今已持续多年,“波洛”等法国军人当年的“受训”就是为了今天能“打胜仗”。“波洛”同学,“bonne chance(祝好运)”!郭效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