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6:上海新闻
     
本版列表新闻
     
2018年12月10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建设大型居住区:“蜗居”变“安居”
范洁
■ 第一个交付使用的绿地新江桥城居住区 资料图片
  首席记者 范洁

  昔2009年6月,上海首个大型居住社区嘉定江桥基地启动建设,加快形成一个分层次、多渠道、成系统的住房保障体系。

  今目前,上海已启动建设38个市属保障性住房大型居住社区基地,坚持“因地制宜、科学合理”规划,完善公共服务配套,提升居民生活质量。

  “今天,上海市大型居住社区江桥基地(绿地·新江桥城)正式启动,这是上海市首批大社区基地中第一个启动的项目。”2009年6月24日,《新民晚报》头版头条刊登报道《上海开建首个大社区基地》。

  本文作者、本报高级记者鞠敏回忆,住房难曾被称为上海的“天字第一号难题”。1978年,上海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仅4.5平方米,几代同堂的“蜗居”充满苦涩。改革开放以来,上海推进住房制度改革和住房建设,市民生活不断改善,“大型居住社区,就是改善市民居住条件、加快旧区改造的重大民生举措。”

  2009年,上海提出“研究在郊区建设交通方便、配套良好、价格较低、面向中等收入阶层的大型住宅小区的可能性”,规划15个大型居住社区,其中6个以保障性住房为主,嘉定江桥与宝山顾村、松江泗泾、闵行浦江、原南汇周康航、浦东曹路并列“六大基地”。

  “江桥基地在首批项目中率先启动,新民晚报当天刊登,成为最早报道这则新闻的媒体。”鞠敏记忆犹新,江桥基地占地面积50公顷,规划建筑面积约67万平方米,按照“规划科学、配套健全、环境优美、工程优质”等要求,力争打造成全国一流的保障性居住社区。

  2011年5月,绿地·新江桥城建成交付。“第一次看新房,激动得掉眼泪!”70岁的林玲娣在长宁北新泾住了数十年,一家五口挤在36平方米内,环境之脏乱差不堪回首,而今老两口住进一室一厅,小夫妻带着孩子搬入两室一厅,“煤卫独用,光照充足,以前想也不敢想!”

  “江桥大居的居民,主要来自虹口、静安、普陀、长宁、徐汇等区,我们采取大量措施,加快‘新江桥人’融入本地,安居乐业。”江桥镇社区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姚远介绍,江桥基地是全国首个绿色建筑标识一星级保障性居住社区,伴随轨交13号线的通达、万达广场等商业综合体的引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配套的建成,打造宜居宜业的现代化新城。

  江桥是一个缩影。目前,上海已建设38个市属保障性住房大型居住社区基地,坚持“因地制宜、科学合理”规划,在靠近中心城区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选址布局,方便居民生活和出行。未来,还将在闵行梅陇、浦东南汇、青浦新城等地规划新建大型居住社区,进一步丰富地理分布。

  根据上海2035总规,至2035年,全市将新增保障性住房约100万套,重点结合就业中心、轨道交通站点、公共活动中心等布局建设,还将完善现有大型居住社区公共交通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水平,增加就业岗位。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上海40年改革开放再出发·特别报道
   第A05版:上海40年改革开放再出发·特别报道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科创上海
   第A09版:社会新闻
   第A10版:中国新闻
   第A11版:专版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文体新闻
   第A14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6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7版:夜光杯
   第A18版:夜光杯
   第A19版:军界瞭望
   第A20版:军界瞭望
   第A21版:军界瞭望
   第A22版:康健园
   第A23版:康健园/健康养生·新民健康
   第A24版:互动/新民健康
建设大型居住区:“蜗居”变“安居”
让患者“方便”不烦心
国际体操中心将拆旧建新
年轻人为何不想当科学家?
美国版上海新闻A06建设大型居住区:“蜗居”变“安居” 2018-12-10 2 2018年12月10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