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7:上海新闻
     
本版列表新闻
市卫健委发布改革开放40年“上海卫生改革发展20件事”~~~
市卫健委发布改革开放40年“上海卫生改革发展20件事”~~~
     
2018年12月10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市卫健委发布改革开放40年“上海卫生改革发展20件事”
织牢“医网”,迈向健康上海新时代
施捷
■ 上海医疗救援体系日趋成熟 本报记者 张龙 摄
  改革开放40年,上海卫生事业跨越式发展,织牢织密一张城市健康守护网。为全国医改先行先试,创下了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市民健康“获得感”满满。统计数据显示,上海人均期望寿命从改革开放初期的72.77岁提高到83.37岁,常住人口孕产妇死亡率3.01/10万,婴儿死亡率3.71‰,市民三大健康指标连续十多年保持世界领先水平。

  在昨天下午举行的改革开放40年“上海卫生改革发展20件事”新闻发布会上,市卫生健康委主任邬惊雷就入选的20件大事作了介绍,讲述了上海卫生健康事业40年筚路蓝缕、攻坚克难取得的辉煌成就。

  筑牢公共卫生安全屏障

  1988年,全城动员、防控“甲肝”;2003年“非典”,防治有序,无医护人员感染,无社区传播,无群体爆发;2013年,在全球首次发现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立即启动联防联控和应急预案Ⅲ级响应,成为全国典范,世界卫生组织联合考察组充分肯定抗击重大传染病的“上海模式”。上海公共卫生体系实现“从弱到强”“从优到精”的飞跃。

  上海建成国内最大城市院前急救体系。开通“962120”康复专线。急救站点平均服务半径3.6公里,每3万人口拥有1辆救护车,平均反应时间12分钟,为历史最好水平。

  市民可免费获得12大类42项基本公共卫生项目服务。上海预防接种在全国领先。

  上海率先设立妇幼生命救治网。在全国率先成立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卫生监督机构。打造“无烟世博”“无烟上海”,被世界卫生组织授予“世界无烟日奖”。

  打造高效医疗卫服体系

  上海努力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服务能级。

  一是建立功能互补的一、二、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上海现有5272家医疗卫生机构。有床位13.78万张、医生7.03万人、护士数8.62万人,分别是改革开放初期的2.5倍、2.1倍、3.4倍。上海拥有三级医院50家,其中18家三甲医院进入全国医院百强。

  二是优化医疗资源布局。市第一人民医院松江院区成为沪上首家落户郊区的三甲医院;瑞金北院、仁济南院、华山北院、市六东院开业,让更多居民获得优质医疗资源。

  三是强基层,率先推进家庭医生制度建设。建成覆盖全市的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共有注册家庭医生8291人,按常住人口达每万人口3.3名,实现国家2020年规划目标。区级医院和社区门急诊总量占全市的60.1%,居民就医重心下沉。

  四是补齐短板。建立覆盖全市的五大儿科医联体;部分二级医疗机构转型为康复和老年护理机构;推进医养结合,在283家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

  五是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全市240余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设立中医科。在全国首创“名中医工作室”传承模式。

  建设“学科+人才”高地

  1994年设立医学发展基金,推进医学领军人才、优秀学科带头人、优秀青年人才和百千万人才工程等梯队建设计划;1999年“医苑新星”选拔100名35岁以下的优秀青年临床医师重点培养,启动“上海卫生系统领先学科建设计划”。培养了35位两院院士,造就了血液病学、内分泌与代谢病学、心血管病学等16项优势学科和38个临床医学中心,成为国际国内一流的疑难疾病诊治中心。

  人才培养也要“立地”,夯实基层基础。2006年起,上海率先开展全科医师规范化培养,2010年又在全国率先实施“社会人”模式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从制度上保证临床医师培养的规范化、标准化、同质化。超过1.3万名住院医师获得培训合格证书,其中1500余名全科医师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住院医师规培“上海模式”在全国推广。

  创新公立医院运行机制

  上世纪90年代初,医疗市场化背景下,医疗费用出现较快增长的势头。1994年,上海提出医疗费用“总量控制、结构调整”,制定医药费用增长率控制标准,改善收费结构,降低药品、检查收费,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当年,上海医疗费用增长势头即得到有效遏制,为上海职工医疗保险的平稳出台创造了条件,被中央领导高度评价,堪称卫生政策的经典案例,政策思路被全国多地沿用至今。

  进入21世纪,上海着力形成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模式。实施医药分开,全面实现公立医疗机构药品价格零加成,破除“以药养医”;规划引导,形成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合理分工的良好格局,完善政府投入补偿机制。

  推进“健康+互联网”融合

  “上海健康信息网”工程于2011年启动,现已建成“1+1+16”的市、区两级卫生信息平台,成为国内第一个省级范围内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的地区。打造“上海健康云”平台,提供家庭医生签约、体检、预约转诊等全程健康服务管理。

  全市积极推进“健康+互联网”发展深度融合,实现医疗资源使用效率与患者就医体验“双提升”。组建“互联网+”区域集约化医疗服务中心,让居民在社区检查,由上级医院诊断,方便就医,降低负担。

  开展国内国际卫生援建

  上海对口七省区市健康扶贫取得明显成效。新疆喀什二院和西藏日喀则市人民医院成功创建三甲医院,上海医疗人才“组团式”对口支援模式在全国推广。

  1975年起,上海承担了向摩洛哥派遣医疗队的任务,至今已派遣医疗队员1748人次,开展诊治近600万人次。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建立“中国-捷克中医中心”,成为全国卫生领域第一批“一带一路”项目之一。国际标准化组织成立中医药技术委员会,秘书处落户上海,确立了中医药国际标准的主导权和话语权。    本报记者 施捷

  改革开放40年“上海卫生改革发展20件事”

  ■ 上海成功抗击“非典”等传染病,筑牢城市公共卫生安全防护网

  ■ 上海完善三级医疗服务体系,在全国率先建设医联体

  ■ 上海率先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 上海大力推进郊区三级医院建设,让郊区居民共享优质医疗资源

  ■ 上海大力加强医养结合和老年护理,积极推进康复医院转型

  ■ 上海倾情支援七省区市精准健康扶贫,助力打赢脱贫攻坚

  ■ 上海深化爱国卫生运动,率先开展控烟,推进健康城市建设

  ■ 上海持续打造学科人才高地,提升医疗服务能级

  ■ 上海推进妇幼健康事业发展,妇幼健康水平保持世界领先水平

  ■ 上海率先实施“社会人”模式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乡村医生人才培养模式向全国推广

  ■ 上海加快中医药事业改革发展,提升中医药国际标准的话语权

  ■ 上海在全国首创少儿互助医疗保障模式

  ■ 上海“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政策影响深远,全面破除“以药养医”

  ■ 援外医疗搭建中非友谊之桥,海外中医中心落实“一带一路”倡议

  ■ 上海建成国内最大规模城市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卫生应急保障能力大幅提升

  ■ 上海在全国开创疾病预防、卫生监管改革先河,完善医疗质控体系,推进“放管服”改革

  ■ 上海健康信息化助力医改、惠及百姓

  ■ 上海开创全国“医研产”自主创新模式,实现中国“智”造,攻克重大疾病

  ■ 上海推动儿科医学事业发展,国家儿童医学中心落户申城

  ■ 上海率先在全国探索用电视纪实手段引导和谐医患关系构建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上海40年改革开放再出发·特别报道
   第A05版:上海40年改革开放再出发·特别报道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科创上海
   第A09版:社会新闻
   第A10版:中国新闻
   第A11版:专版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文体新闻
   第A14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6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7版:夜光杯
   第A18版:夜光杯
   第A19版:军界瞭望
   第A20版:军界瞭望
   第A21版:军界瞭望
   第A22版:康健园
   第A23版:康健园/健康养生·新民健康
   第A24版:互动/新民健康
织牢“医网”,迈向健康上海新时代
12年为市民“听诊”400多万次
美国版上海新闻A07织牢“医网”,迈向健康上海新时代 2018-12-10 2 2018年12月10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