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孙妈妈”到“胖阿姨”,从“浦东”到“浦西”,都是张芝华,一个生在上海、长在上海的女演员。她接受新民晚报专访,说希望通过自己的角色,能让观众看到上海女人这些年的变化,“抠抠缩缩、斤斤计较、爱占小便宜的人不是没有,但肯定不能以偏概全,也让他们看看上海女人的大气。”张芝华讲这话的时候笑得很爽朗。
谈角色 不一样的中年妇女
“你看孙妈妈,她在戏里面一直戴着个白色的饭兜,那是纺织女工的印记。”张芝华告诉记者,她在出演《大浦东》前认真地揣摩了角色的“前世今生”,“32万纺织工人下岗,是上海改革开放的大事情。我们上海人是识大体的,孙妈妈又是朴实的,只要党跟我们讲,我们都同意。”她说她希望这个妈妈是朴素的,也是能干的。于是,下了岗立马开起了杂货店,“她的生活不富裕,绒线衫都是织的,但是她站在时代面前,一点没怕过。”
至于《外滩钟声》里的胖阿姨,张芝华说自己就狠命地在“胖”字上下文章,“以前总有人说大上海,小市民,会算计,叽叽喳喳,但这个胖阿姨是大气的,她没钱没地位,但对生活品质是有追求的,她洗衣服的时候也要唱几句沪剧,看到隔壁‘小滑稽’唱评弹,也会哼几句,最后她跟‘小滑稽’好了,我们就想告诉观众,生活是有希望的,爱情是可以找到的。”张芝华反复说,她想把上海人热爱生活的的一面,展现出来。
谈创作 真切感受时代进步
这两部电视剧各拍了三个月有余,分别是在2016年和2017年的夏秋。“退休后,爱上了京剧,也喜欢跟着先生一起看画展,但我还是很喜欢演戏的,这种‘大戏’,我就几个月待在组里,也不出去串戏,一心一意的。”张芝华笑说,年纪越来越大,篇幅越来越少,于是更一点一滴不肯放过。
她会提前做人物小传,她会给角色设计各种小动作来表现人物个性,她会一句句打磨自己的台词,她也会注意道具的细节:“我跟唐雅萍(《大浦东》中赵海鹰母亲扮演者,原上海青年话剧团演员)两个人,开拍前特地去找了那种以前的红色塑料拖鞋,啊呀,原来底那么硬,现在是真的方方面面日子都好过了。”张芝华说,从倒痰盂到家家户户用上抽水马桶,从煤球炉生烟呛人到搬进新工房用上煤气灶,从氽点花生米包些蛋饺做点肉圆,就算是过大年了,到大鱼大肉惯了小青年都要减肥……“这是《大浦东》里的变化,也是真实的老百姓的生活,不知不觉,大家房子大了,日子好了。”张芝华说,演这两个配角,她可能并不能带着观众看尽浦东的金融创新,也没办法对这座城市的繁荣和发展有全景式的呈现,但她就想演好一个沾着地气的上海弄堂阿姨,“对老百姓来说,平安是福。自己的日子越来越好,子女们的道路越走越宽,就是改革开放的成果呀。”
首席记者 孙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