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天的行程安排得相当紧凑,仅有一个晚上让我们在常州城内自由逛逛。南大街被誉为常州的“南京路”,我和同伴的夜间行程便从此开始。夜晚的南大街非常繁华,店铺林立,人来人往。———但这些并不吸引我们,对于两个“吃货”来说,那些藏在街角里的小吃店才是最有魅力的。初来乍到,放眼茫茫然,只好边走边问。走着走着,一小爿花店进入了我们的视野。店面仅一间,门面不大,柔柔的白炽灯光从房间深处透出来,在夜色中点亮着一片温暖。老板娘四十岁左右,正在洗手,大概是要打烊了。听到我们的问询,她急急赶了出来,立在门口一边继续洗手一边回答道:“附近好像没什么常州小吃了。”看到我们略微失望的表情,她忙继续说:“不过我知道一家店,拌面做得非常好吃。你们等一下,我马上洗完手,关了门我们一起过去。真的很好吃的!”老板娘的热情让我有些意外。尽管谢绝了她的好意,但这种来自陌生人的毫无保留的善意,仍然让我的内心震动不已。习惯了城市间人与人隔着“防备”与“小心翼翼”的面具,这样的淳朴和关心真是有直达灵魂的力量。
我们继续走。绕了几个圈子,还是没有太大的收获,不免有些急了。突然,“哎呀!”同伴叫了一声。糟糕!好巧不巧的,鞋底居然扎进了一根针。针直直穿透了鞋底,实在没法子再穿它走路了。可是,无论我们怎样用力,它就像生了根,怎么也拔不出来。看到周围有一家鞋店,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我抱着鞋子朝那边跑去——最不济,也能再买一双暂时将就一下。店里面有好些人,我定了一会儿,才找出店主———一位戴着眼镜的中年叔叔。店主身材较高,也颇为结实,正跟一名顾客介绍鞋子。虽然自觉有点不合时宜,但情况紧急,只能硬着头皮问:“叔叔,鞋子里面扎进了一根针,能问您借一下钳子吗?”我想,鞋店里也不一定有钳子;如果刚好有的话,我自己也能使使劲儿把针拔出来。没想到,店主二话不说,跟那位顾客打了声招呼,立马转身到柜台里,拿出钳子,接过鞋,“噌”地一下,把针拔了出来。不过半个小时,我的内心又一次受到了震动。我忙不迭地直说“谢谢”,店主很轻松地挥挥手,叮嘱了“要小心”,便又去忙生意了。
看过、听过、经历过太多被怀疑、被防备、被冷漠对待的交往,似乎觉得陌生人甚至不那么陌生的人之间,像这样的关系才是再正常不过的了。直到这天,这半个小时内发生的两件事,唤醒了我心里潜藏已久的温情。我想起了在《桃花源记》里提到的那个温情脉脉的世界。我想起了小时候,邻居看到我忘记拿钥匙,便把我招呼到家里,用糖果来招待我。我想起了用公用电话跟家里聊天,想家想到哭的时候,从食堂里走出的一个陌生姐姐温柔地安慰我。或许,对于花店老板娘、对于鞋店老板来说,我的求助大概就像整理一束花、一双鞋一样,会随着时间流逝很快忘记;但是,对于我来说,他们给予我的帮助,就像常年涌动的温泉,在我心底,当我忘记世界的本来样子时,流淌出来,提醒我,这是个温暖的世界。
复旦大学 彭旭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