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未名园
     
本版列表新闻
     
2012年05月03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谣言一笑而过
王浩森
  4月中旬,我和上海各高校的校园媒体代表共聚在东华大学一起交流学生媒体的经验。在介绍完自己身份之后,忽然有一位代表问我“你们学校里狂的风怎么样啊?”我下意识地给了他“很大哟”的回答。 

  可他接下来的话让我确实有些不明所以了“你们学校上次有人过桥被风吹到河里了是吧?”后来我仔细回想,有这件事吗?如果这样的特大新闻我这个海事的学生记者站站长都不知道的话,那一定是我的“失职”了。我接着问他消息的来源在哪?是否可靠?他告诉我他是在一个微博上看到的。 

  “又是微博”电话那头的保卫处老师很是无奈道“现在很多微博上面讲的是天花乱坠,动不动就是‘据知情人士透露’,其实压根就没有这些事”。后来我找到了那位代表说的微博,定睛一看。天呐!近两万的粉丝可以第一时间看到该微博的消息,这还不算那些被粉丝们所转发的数量呢。接着我逐条进行查看,发现除了一些无关痛痒的新闻外,大多的还属于小道消息,而且其中不乏早就传了好几年的,抑或是只要是海事的学生都能看出其中漏洞的消息。更可恶的是,有一些说微博说的似乎都有头有眼,动不动就是“据(辅)导员透露”、“据老师透露”。但是这些最后经我一个电话给这条“新闻”有关的部门后,发现都属谣传之类的。 

  纵观当今社会,我们不难网络谣言问题早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大恶疾。我们看到网络在给我们普通老百姓提供了工作、学习和生活上便利的同时,不也给谣言插上了信息化的翅膀吗? 

  如果有人要问我难倒以前就没有谣言了吗?我不能不反问一句,怎么会没有呢? 

  一百年前的1912年,随着电报的普及全国出现了新事物———“通电”,其功能就类似于今天的微博。无论总统还是平民,也不管你是实际存在的政治团体抑或是虚构的笔名假名,只要到邮局出了钱,你就能“通电全国”。因为“通电”,当时也闹出了许许多多的笑话。就比如在南北政府和谈,眼见大功告成之际突然出现了署名为“同盟会”的通电,其中历数了袁世凯的罪状。结果孙中山和同盟会纷纷出面并登报进行辟谣,事件才得以平息。不过关于“罪魁祸首”呢?抱歉,这事越差越奇怪,经查此通电还有许多署名为孙中山、胡汉民、汪精卫这样的同盟会精英之多个版面和系列,“通电案”最后无奈地就成了悬案。 

  但要问为何当年的“通电”没有闹得像今天的微博这样“来得那么快又那么直接”?其实无外乎一个成本的问题。就拿我们这边临港的大学生来说吧,现在只要办一个59元的电信的189手机套餐,补贴你400块钱买3G手机不说,2兆的宽带立马免费送上。可通电呢?历史记载,1912年的通电“每个字,中文收银洋一角,洋文收洋两角。”按照当时的购买力来计算,洋一角基本上等于今天的10~15元。呜呼哀哉,要是碰上那个时代,今天我们的那些个爱发短信的同学还不早早把手机给扔得远远的,再也不敢碰了。更别提当时造个谣需要多少银子了吧? 

  今年我们国家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提倡微博进行实名制,而社会各界也存在这不同的看法。当然,无论孰是孰非,治理网络谣言是我们正在做的,也是必须要完成的任务。 

  最近在人人上出现了一个主页,名为“人人谣言粉碎机”,其功能相当于现在新浪微博右侧的公告栏,目的都是消除网络的谣言。只不过前者是民间自发,后者有专门的工作人员。 

  由此我们不难发现,辟谣需要官方的努力,更需要人民群众的智慧。如果我们大家都有一双能够识别谣言的慧眼,那么谣言就没有立足之地。 

  借我一双慧眼吧,让谣言一笑而过。 

  上海海事大学  王浩森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校园风
   第03版:留学
   第04版:视野
   第05版:未名园
   第08版:World in English
这个温暖的世界
五月槐花香
让谣言一笑而过
大学生版未名园05让谣言一笑而过 2012-05-03 2 2012年05月03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