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后干啥由不得自己
(刘富运,61岁,蔬菜产业园区技术员)当时上大学靠推荐,我高中毕业后去参军,五年后还是回农村。干啥由不得自己,如今,只要愿意下劲干,就能找个活儿,工作还可以挑一挑,多得劲啊。
60后考大学等国家分配
(田关心,46岁,社工服务站负责人)
我们那个年代可选择的路子,基本上是这三条:考大学等国家分配,接父母的班弄个正式工,有城市户口的可先干临时工。三条都不具备,只能做小生意或种地。
70后追求“铁饭碗”
(如风,36岁,媒体人)
我们那时的择业观念,偏重于传统诉求,多以稳定、事业单位为追求目标。新青年的择业观呈现出多元化,各行各业,只要适合自己成长、有兴趣,就会去选择。
80后钱与发展更重后者
(张逾,24岁,代理董事助理)
当时选工作,主要看两方面,一是有钱,薪水高;二是有发展,如果二者不可兼得,偏重后者。现在考公务员的热潮一浪比一浪高,但具体到每个人,并不一定有利于未来职业发展。
90后多尝试多锻炼
(付蒙蒙,22岁,应届毕业生,求职中)
趁着年轻要出去锻炼,不要在乎有多苦有多累,一定要干下去,过了30岁再求安稳。成就不是与生俱来,都是经过努力获得。
【名人故事汇】
“50后”央视主持毕福剑
中学毕业赶上插队落户,毕福剑后成海军军人。如日中天时,又赶上裁军,回到地方考大学。毕业后进入中央电视台,本来学的是电视剧导演,却干起了文艺。
关于踏上主持之路,毕福剑称“这纯属误会,人的一生都会有误入歧途的经历”,当时《梦想剧场》曾找了几个主持人,担当导演的毕福剑斗胆走了上去,拿到台里去审查,领导看了,说“我看就是你来主持吧,回去把普通话练练”。
“60后”联想集团董事长杨元庆
1989年,杨元庆在中国科技大学取得计算机专业硕士学位。毕业时恰逢联想招人,他便前去应聘。虽然被录取,但分配他去做销售员,这与他的理想目标相差甚远。不过他还是接受了,每天骑着一辆破自行车四处推销产品,经常站在客户的门口一等就是半天。
杨元庆得出一个结论:“二十四五岁的年轻人本来就是打基础的时候,专业对口当然好,但不是非常重要,年轻人不应该背上一定要专业对口的包袱。”
“70后”“魔术王子”刘谦
12岁那年,刘谦就获得了自己的第一项大奖。他的观念是:“做一个帅气的上班族,平常在家里办公,不用去公司,赚了很多钱之后,回到家再帅气地玩魔术,高兴就表演一下,不高兴就不表演。”大学日文专业毕业后,刘谦去日资大企业应征,结果没有企业愿意录取,他想当翻译,结果还是“没戏”。
对于走上“魔术之路”,家里人一直极力反对。经过多次协商后,才答应给刘谦半年试水时间,没想到,这一次意外的“试水”竟然成功了。
“80后”泡泡网首席执行官李想
李想最初创业的目标就是赚钱,“当时觉得能赚上二三百万就不得了,很满足了,但当钱越来越多的时候,钱反而变成次要的东西,最重要的是带领团队去实现新的目标。”
读高三时,像许多电脑迷一样,他也建了一个个人网站,“一开始是自己做着玩,但我这个人喜欢争强好胜,别人做得好,我就要比别人做得更好。”辍学、创业、艰辛、成功、财富,李想的故事是一段典型的互联网传奇。
董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