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教你怎样面对世界
菲利普·迪昂与写作结缘,是在中学时代。班上新来的一位同学成为了他的同桌,“他十四岁,之前从未上过学,却知识丰富,”迪昂说,“他向我提议我们每天互相写信,这就是我写作的开端。”年少的迪昂非常享受写信时候那种安静和谐的状态。
迪昂同时开始大量阅读书籍。相较于法国文学,他更喜欢和受益于美国作家的作品,如雷蒙·卡佛、亨利·米勒,以及《在路上》的作者杰克·鲁亚克。“我认为作家首先要教人去生活。”迪昂说,“我刚才提到的作家们,他们在写作之余还有别的职业,汽车修理工或是水管工,他们的文学讲的是真实的生活。”
迪昂认为,作家可以影响人们看待世界的眼光。阅读教会了他怎样面对世界,就像站在路边过马路的时候,他们会教你怎样辨别红绿灯,怎样穿过马路。正因如此,迪昂以他鲜明的文字风格。被视为反对世俗文学传统的作家,甚至有“垮掉的一代”的法国代言人之称。
文学和电影的手法不同
菲利普·迪昂表示,如果读者只是通过那部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早晨37°2》(又名:《巴黎野玫瑰》)去认识他,这令他感到难以忍受。“那是导演让·雅克·贝纳克斯的成功,不是我的成功。”讲座中迪昂再次强调,“贝纳克斯的审美情趣与我完全不同,甚至是截然相反的。”
例如小说开头一笔带过的黄色小汽车,在影片中则自始至终陪伴着男主人公反复出现,和全片浓郁的冷暖对比色调以及一只白色猫咪一起,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视觉符号,而这些影像表达,迪昂都毫不掩饰地评价为“太过分了”“糟透了”。
他并不反对文学作品的电影改编,这对作品来说没有什么害处。“只是作为作家,我要为小说辩护,我认为小说要比电影好。”他笑称,“文学与电影是不同的,这也是为什么一个好的导演往往不喜欢和作家合作,即便他要改编一部文学作品,他也应当懂得中间的过程不是一个简单的翻译式的过程。”
平民作家认为文坛无趣
菲利普·迪昂有一批忠实的读者,在法国,他被视为平民偶像作家。他认为文学作品没有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之分,没有必要摒弃大众文学,“火车站文学”更能贴近读者生活,传播的也更广,“他开创了一种与同一时代的矫揉造作的文风分庭抗礼的写作风格,他的人物往往在努力奋斗和漂泊着,同时试图诠释一种围绕在他们周围世界的笔下感觉。”
当问及对当代法国文坛的看法,他坦言对大部分人都不感兴趣。“很多所谓的作家所做的就是坐在‘花神咖啡馆’里高谈阔论,写一些完全没有价值的东西。”迪昂说。马赛尔·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是20世纪在法国炫丽闪光的文坛瑰宝之一,但是迪昂认为,在今天,继续“像普鲁斯特那样写作”没有任何意义。
语言比故事更加重要
在讲座中,迪昂反复提及他对文学创作的核心理念,就是注重语言文字本身,而非塑造故事。如何让语言不死?迪昂认为有两种做法:“一种是通过革命,就像塞林纳那样对语法和用词进行大刀阔斧的改变和创新;但革命不可能天天发生,于是另一种情境便是像今天那样的调整期,就像听广播一样,前后不断调整,直到达到最完美的收听效果。语言的调整永远不会结束。”
迪昂强调:“写作中语言比故事更重要,一个作家更应该关心怎样去讲故事而不是讲什么故事。”迪昂说,“我在写作中淡化故事,我感兴趣的是语言,是语言的演变。”在讲座最后,迪昂抛出问题:“我们为何写作?为何学习语言?”他说,要时刻认清自己的初衷,无论它是什么,就像他的那句名言:把每句话都当成此生最后一句来写作。
华东师范大学 吕安琪 金桔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