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视野
     
本版列表新闻
     
2013年05月22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科学家对影响因子说“不”
张章
  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高校,影响因子经常用来评价个人科研工作质量。近日,全球150多位知名科学家和75个科学团体联合反对使用影响因子———杂志被引用频率的衡量标准———评价个人工作质量。他们表示,研究人员的工作能够通过其论文内容来判断,无论这些论文刊登在哪里。

  影响因子被指有缺陷

  上世纪50年代,期刊影响因子首次被开发出来,这个由汤姆森路透公司计算出的数据用来帮助图书馆决定订购哪种期刊。但是,目前影响因子被广泛用于评价研究机构和个人的绩效。这种衡量标准“变成一种困扰,扭曲了管理、报道和资助研究的方式”。美国细胞生物学学会(ASCB)召集的一些科学家在一份新闻稿中提到,尤其在印度和中国,研究人员认为应当试着将自己的论文发表在影响因子高的刊物上。 

  “问题是影响因子是有缺陷的。”科学家们指出,例如,它无法从评论中辨别出初步研究;它会被一些高引用率论文所影响;它会阻止期刊发表诸如生态学等应用率相对较低学科的论文。 

  在一份于去年12月在ASCB年会上起草并于今年5月16日在线发布的名为《研究评价旧金山宣言》(DORA)的文件中,科学家写道:“科研产出被精确测量和明智评估势在必行。”他们提交的18封推荐信督促研究团体在资金、招聘以及项目决策中淘汰期刊影响因子。签署方包括《科学》杂志总编辑BruceAlberts,美国科学促进会,许多其他的编辑、期刊和社团,以及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和英国维康信托基金会等。 

  工作描述比论文重要

  “我认为这是一场起义。我们不愿意再受它的支配。”ASCB执行会长StefanoBertuzzi说。他还补充道,科学家并非批评汤姆森路透公司,“我们没有对它进行任何攻击”。相反,问题归咎于研究团体“滥用了影响因子”。Bertuzzi还表示,其学会意识到他们无法一夕之间改变现状,“我认为这是谈判的开始”,已经有了改变的迹象。 

  例如,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所长HaroldVarmus正在计划进行一个小规模试验:他将要求研究人员在提交其经费申请书时附上描绘自己最重要工作而非简单罗列发表论文的资料。Varmus最近表示,他希望研究人员摒弃

  那种必须在“某些有高名望的期刊”上发表论文的观念。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也有相似的举动。该基金会也改变了指导方针,开始强调数据集等“产品”,而非仅仅重视论文。  张章

  相关链接

  ■影响因子是目前国际上通行的期刊评价指标,即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统计当年的被引用总次数除以该期刊在前两年内发表的论文总数。一般来说,影响因子越大,期刊的学术影响力也越大。 

  这一评价指标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创始人EugeneGarfield在上世纪下半叶创立。1975年,《期刊引证报道》开始每年提供上一年度世界范围期刊的引用数据,给出该数据库收录的每种期刊的影响因子。1998年,Garfield在《科学家》杂志中叙述了影响因子的产生过程,并说明其最初提出影响因子的目的是为《现刊目次》评估和挑选期刊。 

  实际上,影响因子并非一个最客观的评价期刊影响力的标准。对于一些综合类或较大的研究领域而言,因为研究领域较广所以引用率也比较高,例如生物和化学类的期刊,这类期刊通常比较容易有较高的影响力。影响因子虽然可在一定程度上表征其学术质量的优劣,但影响因子与学术质量间并非呈线性正比关系,也不能单凭影响因子断言期刊或文章优劣。影响因子并不具有对学术质量进行精确定量评价的功能。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校园风
   第03版:就业
   第04版:视野
   第05版:未名园
   第08版:影像界
科学家对影响因子说“不”
30亿年前远古地下水“现身”加拿大
牛津大学设撒切尔夫人奖学金
大学生版视野04科学家对影响因子说“不” 2013-05-22 2 2013年05月22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