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看天下/大学城
     
本版列表新闻
     
2014年12月03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985”“211”存废引争议
王国亮
  王国亮(上海师范大学)

  不久前,网络上突然传出“211工程”和“985工程”可能将被废除的消息。教育部11月13日晚通过新闻办官方微博否认这个消息。11月21日,在上海大学举行的省部共建地方高校工作研讨会上,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透露,今后更多国家重大项目将在支持范围、遴选条件等方面对地方高校一视同仁,破除“985”“211”等身份壁垒,更注重绩效评价。这是教育部就“985”“211”高校存废问题首次公开表态。

  拉大高校“贫富差距”

  “985”和“211”确实拉大了高校之间的“贫富差距”。在高校资源分配的议题上,“985”“211”高校在师资力量、教学设施等方面比其他高校更具优势。在人才市场竞争方面,其他高校也难以与“985”“211”高校抗衡。部分企业在招聘大学毕业生时明确表示,非“985”“211”高校的毕业生不录取。

  在教育资源有限的条件下,要想让所有人都享有绝对公平的教育资源,显然不切实际;唯一可行的是,应该让所有人都拥有平等的机会竞争优质教育资源。上海已有这方面的制度创新:自2005年起实行的“插班生”考试,为那些在高考中失意而立志进入重点大学的学生提供了“二次高考”的机会。

  在高校教育经费分配方面,重点高校与非重点高校之间“贫富悬殊”,研究经费可能相差几十倍。如今衡量一所大学教育经费多寡的尺度,很大程度上在于其是否位列“985”“211”名单之中。然而,这单一的衡量标准是否切合实际?按照“985”“211”名单划分利益,是否适应当前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那些手里掌握着大量财政经费的高校,是否把钱都用到了刀刃上?“囊中羞涩”的高校是否真做不出拿得出手的科研项目和相关研究?

  因此,关于“985”“211”存废的争论,不只是保留还是废除的选择之争,背后呈现出的还是关于大学办学标准、高校资源分配、人才培养模式、人才社会评价等问题难以达成共识的困境。

  打破壁垒箭在弦上

  在争取利益能力方面,“985”“211”的高校群体能够聚合更大的社会能量,它们争取利益和表达诉求的方式相较于其他高校更加多元。若“985”“211”的存废问题在现实的讨论中持续发酵,势必会引起不同利益群体在更大层面上的新一轮对话,而代表“985”和“211”高校的群体无疑更强势。

  相比之下,非“985”“211”的高校群体虽然数量众多,但未能形成稳定的结盟关系,因此在与“985”“211”高校竞争各种教学资源时,容易处于劣势。它们在学界、媒体的影响力也处在弱势。废除“985”“211”的呼声,很大程度上来自网络(草根阶层),而教育资源能否重新组合分配,还取决于高层的决心。

  “985”“211”的存废还直接影响到高校的莘莘学子。求职时如果背靠“985”“211”的招牌,更容易得到企业的青睐。而缺少名牌高校文凭的大学生在应聘时可能就要陷入窘境了。全国政协委员倪邦文在今年两会上也提到,某些企业在招聘时强调非“985”“211”不招,这是人为抬高用人门槛,建议设立黑名单,取消这些单位的招聘资格。虽然倪邦文的呼吁赢得了不少掌声,但当毕业生真正身临其境时,对部分企业自行设置“985”“211”的门槛也无可奈何。

  笔者以为,是否位列“985”“211”名单之中,不应该是衡量一所大学优劣的标准。考量一个大学生的能力,也不应只看他是否毕业于“985”“211”高校。这需要社会各方面的联动努力。

  我国目前出现的高校“行政化倾向”已背离“985”和“211”工程的初衷:不是为了人为划出等级,而是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带动所有高校改革、发展和提升质量。

  无论是废除还是改革,打破“985”“211”等身份壁垒已然箭在弦上。改革方向何在,我们拭目以待。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看天下/大学城
   第03版:大学城/达人秀
   第04版:第四维/大学城
   第06版:大咖秀/大学城
   第07版:大学城/百宝箱
   第08版:域外风/大学城
   第09版:大学城/公益星
   第10版:职前事/大学城
   第11版:大学城/抢鲜看
   第12版:穷游家/大学城
   第13版:大学城/第四维
   第14版:未名园/大学城
   第15版:大学城/新民汇
   第16版:易精彩/大学城
“985”“211”存废引争议
新闻速递
大学生版看天下/大学城02“985”“211”存废引争议 2014-12-03 2 2014年12月03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