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咖名片:
“《经济学人》说,在大数据领域,他是最受人尊敬的权威发言人之一;《科学》说,若要发起一场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没有比他更好的发起者了。”他是欧盟互联网官方政策背后的重要制定者与参与者;他是最早洞见大数据时代发展趋势的数据科学家之一;他,就是被誉为“大数据时代的预言家”,现任牛津大学网络学院互联网研究所(Oxford Internet Institute)网络治理与监管专业教授的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Viktor Mayer-Schonberger)。
11月20日,《大数据时代》作者——舍恩伯格做客华师大,当天下午在华师大逸夫楼报告厅开讲,报告厅内座无虚席。
“教授说,他讲话不需要那么大的讲台,没地方坐的同学可以到台上来,这里还可以坐两排。”主持人话音刚落,正愁没地方坐的同学一拥而上,“抢占”讲台席地而坐。一下子,竟坐满了大半个讲台,都想与舍恩伯格来一次“亲密接触”。大作家却毫无忌讳地与同学们坐在一起,甚至开启拍照模式,或合影,或自拍。
在讲座中,舍恩伯格与师生及社会人士畅谈大数据与学习和教育的关系,以及大数据将如何深刻影响学习与教育的未来态势。
《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
舍恩伯格在哈佛的时候,每年举办一次30人的会议,包括10位教授、10位顶级企业的决策者和10位政府里面的决策执行者。他们讨论信息、经济等问题,直到2006、2007年,他们感觉到一些东西的变化,有什么大事要发生,后来他们意识到这就是大数据,于是《大数据时代》问世。
大数据改变的不仅是我们的生活、工作和思维,还改变着我们的学习及教育学生的方式。事实上,“大数据正悄悄影响到教育体系的每个层面,对于全世界的学习与教育活动,都会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大数据能告诉我们什么是最有效率的,并且揭示那些过去无从发现的谜题”。
今年,舍恩伯格和库克耶合作出版了《与大数据同行——学习与教育的未来》一书,中文版即将由华东师大出版社出版。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讲述的是大数据如何改变教育。活动当天,舍恩伯格教授通过MOOC、可汗学院、多邻国语言学习网站等案例,指出当下蓬勃发展的在线教育产生了大数据,使得教育不只是“你讲我听”、考试评分或是选修科目更多而已,“大数据帮助我们以前所未有的视角判断什么可行、什么不可行;展示那些以前不可能观察到的学习层面”,进而可以基于学生的需求实现教育的“私人订制”。
固定思维会被数据打破
过去分析大数据用于企业,而现在用于分析教育,教育必须依赖于大数据?答案是肯定的。“选择什么样的内容,什么样的专业,从事怎么样的职业,过什么样的生活,在这些年大数据都起着很大的作用。”
此外,舍恩伯格还表达了他个人对未来学校的观点。“有一群来自欧洲的、学习建筑的学生,大多都在25到30岁。有天,老师要求每个人设计一所一直到2050年也能正常运作的未来学校。结果,每个人设计的都有教室、黑板、实验室,有专门的电脑教室,却没有WiFi、iPad。”舍恩伯格说,这个故事引发了他一系列的思考:为什么他们不用笔记本或者平板电脑,反而还用台式的计算机呢?为什么不用先进的学习方法,而用古老的设备呢?“人有时候会陷入一种固定思维,让他们的思路被现在已有的东西所束缚,令他们难以预见未来。”
但是,大数据的到来,完全地让人拓展了视野。“不仅让视野变得无限开阔,更重新设置了一切概念。”舍恩伯格希望大家也能带着一种疑惑去理解。在他勾勒的未来学校蓝图里:学校不是虚拟的,但学校不再是接收内容的空间,而是成为社会性的场所,是交流所遇到的困难和疑惑、互相学习的地方,和老师同学一起解惑,一起享受。
交流方式需要重新发明
如果学校真的成为舍恩伯格所勾画的那样,就要要求老师也随之改变,掌握一套新的技能,“这个技能不再是照本宣科地教知识的技能了,而是在学校里面引导学生讨论帮助学生继续前进。”掌握这项技能确实是一个挑战,但掌握后对未来是极大的成果。
舍恩伯格认为,大数据能够帮助教师确定最有效的教学方式,从而提高工作的效率和趣味性。他强调,大数据给予了我们更全面、更精细的视角,它改变的不只是学习方法,更是我们看待世界的思维方式。
提及舍恩伯格对未来学校的设想,有听众提出了质疑:他的儿子对游戏特别上心,在家不可能自觉学习。舍恩伯格反驳说,直接判定玩游戏会对小孩产生不良影响还言之过早,“游戏设计者也可以进行一些能够驱动学习者学习或者能够使他产生动力学习的设计。”
舍恩伯格还用另一个例子来解释。书的概念用的是“页”,实际上在平板电脑里,可以设计成画纸的概念,学生可以在这个画纸任意的滑动,看自己想要操作的内容。“所以说,我们作为教育家,必须重新发明我们与学生交流的方式,然后大数据可以在这个方面帮助教育工作者,帮助判断哪些方法在学生中是管用的,哪些是不管用的。”
展望大数据的美好前景,舍恩伯格认为新的时代已经开启,有了大数据,教育的性质将从根本上发生改变,这个社会将最终学会如何去学习,而最终目的则在于能够用最好的教学方式让所有人都能够获得更好的学习经验。
大数据会重塑学习特征
舍恩伯格说,自己也曾体会过大数据的魔力。亚马逊网站曾推出《大数据时代》的kindle版电子书,“亚马逊电子书可以收集很多数据,知道读者阅读每一页花费几分钟,有多少读者因为书很乏味而不愿意读下去……有了这些数据后,亚马逊就会研究这本书哪里可能需要改进。我得到的一个反馈,就是这本书被读者标注划线最多的10个句子。让我惊讶的是,这10句话没有一句是我预测到的!换句话说,我的读者读这本书和我的写作角度是不一样的。”就是这个重要的大数据反馈,让舍恩伯格有动力写下一本书。
其实大数据重塑学习有三个主要特征,即反馈、个性化和概率预测,并围绕由可汗学院推广的“翻转课堂”(FlippedClassroom)等概念展开描述。他指出,大数据能够收集足够多的信息,覆盖面广泛,在制作和利用大数据时,就需要用个性化的方法把它们组织起来,将其运用于教育领域,进而“帮助我们以前所未有的视角判断什么可行、什么不可行;展示那些以前不可能观察到的学习层面,实现学生学业表现的提升;并且可以基于学生的需求定制个性化课堂,促进理解并提高成绩”。
在此基础上,舍恩伯格断言,在未来的学习竞争中,赢家将会是那些能够驾驭大数据的人。
数据时代将与风险同行
舍恩伯格同时坦言,与大数据同行是有一定风险的,一方面大数据有可能会把我们锁定在以往的错误当中,使得自身成长过程中的缺陷伴随我们始终,让过去完全决定我们的未来;另一方面大数据可能会导致部分学生成为量化评估的受害者,导致老师、学校只愿意接收天资聪颖的学生,加剧教育的不平等。
对此,他表示大数据运用于教育的价值在于:教育工作者能够帮助参差不齐的学生挖掘自己的潜能,而非淘汰那些被定义为不聪明的学生。当一样东西成为一种资源,人们自然就会对它进行保护。比如,电能被视作一种资源,输电线路就需要保护。同样道理,大数据战略变得越来越重要,数据也会有被污染的潜在风险。现在我们非常依赖数据分析,很多决策源于数据分析,如果数据被污染了,决策也可能会出错。
但是,换一种角度来看,在大数据时代,这种风险变小了。如果你有十组数据,其中一两组被污染了,影响会非常大,基于这十组数据的决策肯定会有偏差;但如果你有100亿组数据,纵使其中一些被污染了,也无碍于对整体趋势的判断。某种程度上来说,大数据时代,通过篡改信息来误导决策变得更难了。
这位科学家表示,大数据虽然伴有风险,但给予人们更全面、更精细的视角,来看待世界的复杂性和我们身处其中的位置。它改变的不只是学习方法,更是我们看待世界的思维方式。我们学到这种理解世界的新方法后,就能更好地了解世界,从而做出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别样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