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佳青是谁?不是商业巨头,也不是政治名人,他是上海静安区青年预防艾滋病服务中心(“上海青艾”)的创始人,曾经扎根基层的大学生村官,如今普普通通的职业社工。由于在艾滋病预防领域的突出贡献,卜佳青还曾得到过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的接见。
《肥猫正传》觅得职业
在很多80后的记忆中,有一部港剧,当时风靡一时,那就是《肥猫寻亲记》也正是这部剧,不仅让胖胖的郑则仕走入了很多百姓的电视屏幕中,也让当时还在读小学的卜佳青知道了“社工”二字。
“当时家里的黑白电视机,放了《肥猫正传》,里面有社工角色,这是我人生第一次接触到社会工作,当时还不知道社工是什么意思,那个时候理解的社工在现在看来是义工,当时完全搞不清这两个的区别。”这是卜佳青最早从电视屏幕里接触到的社工,当时的他不曾想到,这一部剧,会影响他后面的职业选择。
作为一个专科和本科都读了法律的卜佳青而言,“社工”只是两个字。他根本不知道什么是个案工作,什么是小组工作,他完全不具备作为一名社工的基本技能,“最开始,我是一个专科生,在机缘巧合下,市妇联有一个创业计划的活动,结果把我们男生也拉过去了。”正是这个活动上卜佳青被问及未来的职业方向,“当时我很矛盾,法律毕业的专科生不能参加司法考试,那么我就想考公务员,走仕途,或者做社工。”在当时,社工的发展境遇比现在糟,而卜佳青能有这样的想法,让华东理工大学的蔡屹老师对这个年轻的男孩有了印象。“蔡老师私底下给了我一张名片,让我可以免费去上华理的课。”这张名片,让这个社工的“门外汉”成为“门内汉”,开始接触社工的专业课技能。
从志愿者到职业社工
2006年,卜佳青从“相伴到黎明”再次听到了“社工”二字,“我在《相伴到黎明》的节目里听到上海三大社工机构之一的阳光(上海阳光青少年事务中心)里有一个叫娄其川社工,当时我没有见过他,但是我当时听了他的事迹以后,第二天我就去报名参加他们的志愿者一直做到现在。”接触上海阳光青少年事务中心是卜佳青正式步入社工的开始。
从志愿者转为职业社工,对于卜佳青而言并非仅仅是身份的转换,更是心态和技能的一种转换,“作为一名志愿者,你只是做一些协助性的工作,不可能说是接触个案之类的,当决定全职做社工的时候,最先要调整的是自己的职业规划。”从一名普通的志愿者到现在上海青艾的总干事,卜佳青要接受更多的是来自行政管理上的挑战,从未接触过管理的卜佳青,在创办机构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管理的重要性,因此卜佳青决定完成社会服务管理硕士学位的学习。
在接受了比尔盖茨基金会的帮助下,卜佳青被选派去了香港参加香港艾滋病基金会的培训,在那里,卜佳青接受了很多与社工相关知识的提升,包括总干事如何管理职员,如何分工,如何筹款等等,“我突然发现,我回到内地之后有很多工作可以做。”在香港的两个礼拜学习,让卜佳青收益颇丰,而他自己也十分感谢基金会所给予的机会。
从一名志愿者到一名专业的社工,卜佳青这一路走来,或许是有很多的机遇,但是更多的是他对于这个职业的热爱与执著。
是什么让他与艾滋打交道
“可能很多人会问我说,那么多公益项目不做,为什么要做艾滋病公益呢?其实在这里有一个小插曲。”上海市红十字会每年都会举办防艾同伴教育,每个学校派个人去拿个香蕉,拿个避孕套接受培训,“培训之后,我就做了学校的防艾大使。那个时候大家普遍的想法就是觉得艾滋病离自己很远,没什么关系。”这是卜佳青接触艾滋病的开始,然而后来的一件事,让卜佳青更加坚定了做与艾滋病相关的工作。“当时,我身边有一个朋友感染了艾滋病,他来问我一些相关知识,但是那个时候我很无助,我不知道怎么为他解答。培训的时候老师没有告诉我一个艾滋病人站在你面前的时候你应该怎么办。于是我开始反思,红会的培训是不是有问题?带着这个问题我上了很久的课,我却仍然不知道怎么面对一个艾滋病人。”身边朋友意外感染艾滋病,是卜佳青做艾滋病公益的起源。
弃官从公益
大学毕业之后的卜佳青并不是一开始就做社工,而是做了一名大学生村官,“我毕业后去了崇明县信访办,当时没有编制,只是一名大学生村官。2009年的时候我考了事业单位,领导当时想把我留下来继续考公务员。”原本可以吃着铁饭碗,过着比较自在的日子的卜佳青发现,这不是他想要的工作,他觉得做一名社工比作一名大学生村官更加具有诱惑力,“当时我已经在动摇是不是要辞职。”那时卜佳青不曾想到,“大学生村官”的头衔让他在浦东公益孵化园注册机构时碰到了阻碍,甚至使他的生活一度陷入低谷。
当时浦东的NPI(民间非营利组织)在招机构,卜佳青就带着他的“上海青艾”来到了浦东,开始他的注册之旅,“经历了三轮面试,在最后一轮的时候,我们被淘汰了。”然而当时的卜佳青已经决定辞去大学生村官的职位,却在此时他的公益创业之路又受阻,“辞去公职,但是浦东NPI也不要我,当时我的经济来源就没有了,我不知道机构该去哪里,也不知道要怎么去注册,很迷茫。”后来,卜佳青了解到,之所以没能进驻浦东NPI,是源于他的“大学生村官”之职,国家对于“大学生村官”的各种补贴和优惠政策很多,足以让很多大学生放弃原本的梦想而安于现状,所以将当时还未辞去任职的卜佳青和他的“上海青艾”拒之门外。
但是,卜佳青并没有因此而放弃,低谷期的一个月后,卜佳青重新振作,这时的他选择了静安区,“当时静安区也要做孵化,”2009年9月30日,卜佳青走进了静安区民政局,卜佳青赶在了对的时间,做了对的事情,2009年,十六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要求大力扶持社会组织注册,花了六个月的时间,卜佳青终于拿到了登记证书。
使命=活命?
著名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说过这么一句话,温饱都不解决如何服务他人。已经拿到注册的卜佳青所面临的就是很多机构在成立之初都会面临的问题--资金,对于很多机构而言“活命还是使命?”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甚至认为这两者是相违背的,很多机构为了“活命”承接了很多不专一的项目,“在10年的下半年,我们同样也面临了这个问题,项目到底要不要接?接了之后会不会违背我们当时成立机构的初衷?”在思考了这几个问题之后,卜佳青认为使命和活命并不冲突。“将使命和活命本来想冲突的两种概念融合在一起就看你如何设计项目。”
上海青艾,作为中国首家纯草根的注册机构,在逐渐打开知名度之后,很多部门都找上来要做项目,“当时有个党校找上来了,其实说实话,党校和艾滋病什么关系都没有。”各种各样的组织部门都想找上海青艾做项目,为了不违背当初办机构的初衷和使命,卜佳青并没有因为“活命”而将使命丢在一边,相反,他积极寻求让“使命”与“活命”合二为一。
“紧接着,有个区县的旅游局又来找我,”对于和区县旅游局的合作项目,卜佳青本人表示很满意,“我们承接了疾控中心的一个项目,在静安区寻找下至比较低档的招待所,上至比较高端的酒店作为试点,来查看免费安全套的使用情况。”对于连计生委都很难将安全套的使用推广到各大高级酒店,而卜佳青他们却做到了,卜佳青的言语中透露着些许的骄傲。
将“使命”与“活命”相融合,并且能够在最大限度中实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卜佳青的工作点十分明确,由点及面,“做机构其实和写论文一样,你把题目取太大了,不好写,但是你把题目缩小了,其实能写的东西反而大了。”
最后,卜佳青告诉所有的大学生,人的一生要做的事情就那么多,你在大学里面玩过去了,那么今后就要辛苦了,所以趁大学有时间,在社团,学生会多多锻炼。
相关链接>>>
上海静安区青年预防艾滋病服务中心(简称:“上海青艾”)是由一群热衷于社会公益事业、以遏制艾滋病的蔓延为己任的大学生发起成立的。中心为上海地区青年人群提供生殖健康相关的专业咨询服务、开展相关工作、提供信息交流和知性交流的平台;倡导一种健康积极的生活理念和宣传健康阳光的生活方式,普及包括艾滋病、性病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