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菁是卢湾中学的一名学生,周六因为感冒发烧来到附近的瑞金医院就诊。医生看罢告诉小徐并无大碍,回去吃几天药,多喝水注意休息很快就会好的。说着便在门诊病历上写了几笔。“这写的是啥呀?”小徐接过病历低头一看傻眼了,“根据发票上的提示,我才大概看懂了几个字,其他的就什么也不知道了。”看着有患者陆续从门口走进来看病,小徐说了声谢谢也就离开了诊室。
说到这儿,你是否从小徐身上找到了曾经自己的疑惑——医生究竟在我的病历上写了些什么?这些“鬼画符”读得懂吗?本期“小医生笔记”就带你解读医生神奇的“天书”和它背后的故事。
时间紧,任务重
众所周知,医院是保障人民健康的主阵地,尤其是上海、北京这样的特大城市,每天都会有大量的患者从全国各地慕名前来就诊,门急诊量也出奇的多。根据上海市卫生信息网公布的数据来看,目前上海市共有39家三级甲等医院,其中综合性三甲医院共23家,2013年这23家综合性医院门急诊总量为5736.39万人次,平均每天15.7万人次,平均每家医院每天6833人次,同比2012年上升10.9%,而且这个数据每天都在刷新。
门急诊的医生平均每天要看100多个病人,按照每天八小时工作制算,不到5分钟就得看完一位病人,除去问病史、体格检查,开医嘱、写病历的时间不到1分钟。因此,不练就一手“草书”恐怕是来不及。“从严格意义上讲,门急诊病历也算是一种法律文书,按照相关医疗法律,病历书写的首要原则是属实,其次便是全面,即医生要将所有与疾病相关的内容都写到病历上,所以有些不重要的症状或者阴性体征,医生往往会用潦草的笔迹带过,从而节省时间多看病人。”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医务处副处长葛晓麟主任医师这样解释。
不过说到这里大家不禁会问:“那么其他看病历的医生和药房的药剂师看得懂吗?”答案是肯定的。“起初刚进医院的时候我们也看不懂,但是时间长了,病历中的字句在我们眼中就变成了一串符号,每个符号代表特定的含义,我们每个人都好像考古队员,整天面对这些象形文字。随着医院患者越来越多,医生的字迹也就越来越潦草,我们识别这些草书的‘底线’也就不断地在刷新。”一名药房工作人员略带幽默地告诉我们。
符号多,确难懂
造成患者看不懂医生病历书写的原因除了字迹潦草外,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符号缩写太多。现代医学起源于西方,早期的医学著作不少是用拉丁文或希腊文书写的,因此现在的医学术语中不少继续沿用了这些格式,而这些格式不符合现代英语的表达习惯,比如“3#tid”表示“一日三次”,p.o.表示“口服”,“igtt”表示“静脉注射”,“sig.”表示“用法说明”等。这些术语专业性不是太强,时间长了大体也看得懂,但是有些固定缩写则不然,如诊断糖尿病所用的OGTT试验(葡萄糖耐量试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所用的VP方案(V和P分别是长春新碱vincristine和泼尼松prednisone的首字母),这些缩写往往需要有一定医学背景的人才看得懂。还有一些医学术语直接来源于国外最新的医疗产品,在没有达成共识或者形成医疗指南之前并没有成熟的中文翻译,为了避免造成用药或其他医疗行为的混乱,一般仍然统一保留外文名称。
这些术语的缩写和固定用法单独列出来还好理解,但是同潦草的汉字笔迹混合在一起就会变成“天书”,看得患者云里雾里,不知所云。“医生开处方时往往愿意写这些缩写和固定用法,一则简洁明了,其他医生一看即懂,二是病历书写也有一定的格式,这些符号的应用使整个病历看起来很规范,客观上也体现了病历的专业性,甚至看上去显得美观。”葛晓麟进一步指出。
电子单,待推广
随着医学科学的进步和医疗知识的普及,大家对于健康知识的了解越来越多,因此“看懂病历,了解自己所患疾病的诊疗经过”成为大家普遍的要求,对于门急诊病历书写规范化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与此同时,医生也在寻求一种方法替代无休止的病历书写,挤出宝贵的时间用于对疾病的诊断。于是电子病历应运而生。这种靠计算机生成的病历具有简洁易懂的特点,也节约了医生手写病历的时间,从诞生之时起便备受医生和患者青睐,一时间大有取代手写病历的趋势。然而不久,它的缺点便显现了出来。“首先它不够灵活,格式僵化,难以满足不同疾病的不同要求;其次它操作复杂,生成一份病历往往需要多步操作才能实现,换算下来也节省不了医生多少时间;第三就是成本问题,面对每天数千的门急诊量,打印机和墨盒耗费明显,难以长时间维持。”
为了改变目前门急诊病历书写难以看懂的问题,不少医院已经开始用有格式的病历本代替空白病历本,用以最大限度地节省医生书写时间,保证书写质量;也有些医院采用病历电子单和手写本互补的方式,弥补各自不足;甚至有人提出,取消纸质版病历,全部改成联网形式,通过大数据的方式进行患者病历资料的储存和共享,当然这还只停留在规划阶段。
【记者手记】关于病历书写看不懂的原因,笔者听说了好多种版本,包括耍帅扮酷等,但是有一种说法笔者不敢苟同:医生为了防止患者看懂,进而不在医院药房而去其他药房买药。实际上,医生通常会在口头医嘱中告知患者用药的种类和用法用量,而且患者完全可以自主选择买药的地点,医院方面不会有任何限制。不过笔者还是建议各位医生练好自己的汉字功底,毕竟“字如其人”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