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同乡荟/大学城
     
本版列表新闻
     
2014年12月17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弄堂里的腔调
陈旭
  陈旭(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

  前些日子看王安忆的《长恨歌》,看得有点着迷。她把上海的弄堂写得亲切自然,却充满壮观,“上海的弄堂是性感的,有一股肌肤之亲似的。它有着触手的凉和暖,是可感可知,有一些私心的。”我开始享受在这座繁华都市最古朴的弄堂里行走,薄暮迫近,抬头仰望,两侧楼房将天空挤成一条窄窄的缝隙,仿若水墨写意的勾画,流淌下上海独特的腔调。 

  约莫五岁半的年纪,和爸爸一起到过上海,拜访住在这样别致的弄堂里的祖母。但无论岁月如何流动,弄堂还是旧时模样,连同住在弄堂里的人也拥有相同的韵致。这种沧桑留在骨子里,虽然现代文明逐渐给它镀上了一层时代的烙印,但是走进去,还是会感动,这感动不是瞬时激荡的,而是一点一点积蓄起来的,有烟火气的感动。祖母说:“没有弄堂,就没有上海。”我是赞同的。 

  天色渐渐暗了下来,星星点点的灯火让僻静的弄堂隐约透露着雀跃的生活气息。找了处高地,想将这样渗透着数百年文化的景致留在相机里,却怎么也寻不见肉眼感受到的韵味。站在他处眺望,那幅水墨似的画面,逐渐加深。淡墨晕染了人家,点上朱砂似的温暖,而后大片的浓墨铺陈开来,盖住了石库门、灯火,甚至掩饰了一切声响,像是画家随性而又洒脱的一笔,瞬间静谧。外人把上海称作东方的巴黎,因着它的时尚气质和繁华街景。而此处,在老式石库门烘托下的弄堂却实实在在包含着上海独特的文化底蕴和悠闲、惬意的腔调。 

  晨曦未亮,昨夜下了雨,弄堂略带细雨迷离的湿气,带着专属于上海人的性感和浪漫。踏过咯吱作响的青石板小路,抚摸过略带湿气的石墙,点点绿苔,有触手的凉意。邂逅一个素衣女子,安静坐于石阶上,面容清秀,附着几丝看不透的忧伤。双目盈盈望着远处,似在思索或等待。此时的上海更像是烟雨迷蒙的江南,演绎成无数悲伤故事的背景。而在弄堂切切实实上演了无数个或悲或喜的故事、或深或浅的记忆,与石库门、与亭子间融合成上海弄堂人家的感性。大多数上海人就是穿梭在这些狭窄而悠长的弄堂里,一晃就是大半个人生。 

  待到某户人家阳台的窗上折出一道锐利光线,像是发出某个讯号,弄堂瞬间热闹起来。白天的上海弄堂真的不是良景。绿苔渗透在石墙、路面,像极了一道道刺目的痂子,如此阴暗潮湿,令人生腻。阳光喷薄而出,细细碎碎的光点打在瓦砾上、门墙上、路灯上,集合成绚丽影像,星星点点跳跃着,闪出丝丝光,仿若上演一出老上海的剧目。右手边的老妇,搬出一条长凳,静静坐了下来,手摇着扇子,和屋里的孩子正说些什么。前头则是几个垂髫小孩嬉笑打闹。依稀还能看到几个身着旗袍的老人,妆容精致,身段婀娜,让人忘却了她们的年纪。这不正是尘封在我记忆深处的形态,一个嘈杂却又闲适自得、富有情趣的世界。 

  行走在弄堂,我就像一个拾捡历史碎片的寻者。弄堂里实在地承载着老上海人的腔调。大声说话,却精致生活。早上闻到清新的味道,接着是一点油腥,然后是各种女人身上的香水味混杂着铜臭,最后睡去,然后醒来。我爱上了这样质朴的生活状态,爱上了这座城市。我把上海的弄堂用诗歌供养起来,在诗歌里把阳光从早上接出来,晚上送回家,如同一个虔诚的朝圣者,对一座城市静默诵念,在梧桐树下沉思。 

  漂泊上海的异乡人在这里,看到黑暗中的灯火,听见嘈杂中的关怀,闻见气体里的人情。原来这个城市在我们怀里,我们知道温暖所在,知道我们在这个城市里靠岸。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第四维/大学城
   第04版:达人秀/大学城
   第06版:大咖秀/大学城
   第07版:大学城/百宝箱
   第08版:域外风/大学城
   第09版:大学城/公益星
   第10版:职前事/大学城
   第11版:大学城/爱时尚
   第12版:抢鲜看/大学城
   第13版:大学城/美食家
   第14版:未名园/大学城
   第15版:大学城/新民汇
   第16版:同乡荟/大学城
弄堂里的腔调
关于上海的记忆
我在上海读大学
征稿启事
大学生版同乡荟/大学城16弄堂里的腔调 2014-12-17 2 2014年12月17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