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感慨:现在吃任何东西都吃不出儿时的味道了。
总觉得旧时的物品有一种别样的味儿,根深于骨髓,任年月变迁,在灵魂深处,永远是内心的执念。
或许是换了环境,或许是变异了物种,抑或是没有了当初的心境。
在旧时的味道里,含有一种物质叫“乡情”。
记忆深处,在五月槐花飘香的季节,跟着母亲挎着篮子去摘槐花,年幼的我一次两次总也爬不上老槐树,母亲便放下篮子,把我放在最低的树杈上。我边玩边摘槐花,与树下的小伙伴扮着鬼脸。到了晌午,自然吃到了香喷喷的蒸槐花,母亲的蒸槐花可谓村里一绝,味美极了,得到大家一致公认。所以她每次都会蒸上一大锅,让我和哥哥给左邻右舍各送一大碗,那些大娘婶子也会把自家“拿手绝活”分给我们吃。
在物质贫乏的年代,没有现在那么多零嘴儿,母亲往往会想着法子给我们做出可口食物。比如炸酥肉,其实里面根本没有肉,就是炸面块。把和好的面块切成长条,入锅油炸,有点像现今的油条,又比油条厚重。吃起来那个香啊,比肉都好吃。我一直在想,那个像油条的东西为啥叫酥肉,是为了让孩子误以为自己吃到了肉吗?
旧时味道里也是夹杂着一份童趣的。
记得麦收的季节里,白天帮父母在田里捡麦穗,虽然累了一天,但到了晚上,约上几个小伙伴“拉帮结派”去捉知了。每人手里一个手电筒,在小树林里忙活到半夜,能捉满满一小桶,母亲往知了身上撒上盐,腌制一晚,第二天早上就可以给我们做香满巷子的炸知了。那时日子虽苦,但极开心。
儿时的好多味道现在都不复重现了。
那时,花十元买上一条花裙子,能美美穿上一夏天。如今满橱柜的衣服,却挑不出哪件更合身。现在为了工作,结交不同圈子的朋友,却再没有儿时小伙伴之间的那份纯真。
念念不忘旧时的味道,是因为那儿有母亲、有玩伴、有故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