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第四维/大学城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06月14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汉服:不只是一支歌舞一场秀
韩冰 程璐 郭琳茹
■ 近些年来,人们对汉服的接纳程度越来越高
■ 穿着汉服自拍,传统与现代的奇妙结合
■ 汉服社成员手工自制的头饰
■ 汉服社会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
■ 换衣拍美照,是汉服吸引许多爱好者的第一个原因
■ 对一些爱好者而言,汉服不只是一支歌舞一场秀
  韩冰 程璐 郭琳茹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文/摄

  汉服到底意味着什么?只是一件华美的衣裳,或是饱含文化传承?要推广汉服日常化,到底需要原汁原味,还是不断改良?

  把汉服推广给留学生

  雨樱是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思齐汉服社的成员。原本喜爱街舞,因为偶然做汉服走秀模特,接触到了汉服。通过集体排练,她了解到衣服背后的趣闻典故,逐渐感受到汉服的魅力。

  在一次交流生项目中,雨樱接待了16名澳洲留学生。英文不错、熟悉中国文化、会跳汉舞的雨樱意识到,留学生们对传统文化很好奇。于是,她教他们跳集体汉舞,还身着中国传统女服,教授中国传统行礼的方式。留学生们很感兴趣,特地向汉服工作室租了一批汉服,人人试穿。听说汉服价格不菲且购买不方便时,他们都觉得很遗憾。

  比起普通服饰,汉服动辄四五百元的售价,并不便宜。20岁的思齐汉服社成员李金晶,靠兼职、实习等收入,买了五六十件(汉服细分的形制比较多,一套经常有好几件)。

  一周有四五天穿汉服

  李金晶最早接触汉服,是在贴吧里,她只是单纯觉得很好看,对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并不了解。后来,她渐渐意识到,汉服之所以有单独分类,是因为承载了厚重文化,联结了各朝各代的典型文化符号。

  家人不排斥她穿汉服,甚至会主动向别人解释,这不是古装,而是汉民族的传统服饰。“但在一些比较重要、严肃的场合,他们觉得我穿汉服太受瞩目,不太恰当。”李金晶买的汉服,日常大多可以穿,利用率较高,特别是春夏时节,一周可能有四五天会穿汉服出门。

  她曾在大众点评实习过半年。本以为实习要穿得“很正经”,但没想到气氛特别轻松。部门同事知道她喜欢汉服,还一个劲撺掇她穿去上班。“看到我穿汉服,身边人都很和善,几乎没人特别排斥,也没人觉得我是异类。”

  改良有可能破坏传统

  推广汉服本身就有矛盾——希望大众都接受,就要结合现代潮流,做出一定改良;但是改了之后,又可能影响历史的原汁原味。

  李金晶认为,汉服有常服和礼服之分。平常上课穿晚礼服,会被认为是哗众取宠。所以她平时穿汉服,都是建立在衣着方便、不影响生活的前提下。“飘飘欲仙的拖地长裙、繁复的发型首饰、夸张的妆容,这些都不是日常的选择。”她欣慰的是,自己影响了不少身边人,让他们觉得汉服并不高高在上,和平常的衣服没什么两样。

  用日常穿着的方式推广汉服,雨樱不太认同。“一来,总归不太方便;二来,在中秋、七夕、春节等中国传统节日,换上精致的汉服出门,才是推广汉服和传统文化更快捷正确的路径。”

  融入现代能更好发展

  思齐汉服社另一个骨干成员文言,觉得汉服还有更多可能性。这个从小喜欢诗词歌赋的95后女生,大一时就创办了汉潮工作室。“汉是传统,潮是潮流,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才能更好发展。”在南翔老街,汉潮每月举办汉服街头艺术;很多学校的毕业礼、成人礼都会邀请工作室参加;有些公司年会也会请汉潮表演。

  最令文言欣慰的是,汉潮曾为嘉定留云中学办14岁成人礼。学生们都是外来务工人员的孩子,没有本地户口,不能在上海读高中。初中毕业后,他们只能无奈回老家。14岁的孩子,人生本来刚刚开始,还有很多可能,但是这些孩子的未来几乎可以预见。那场成人礼结束后,校长和老师们抹着眼泪告诉文言:“真好,以后每年都要做。”

  文言明白,成人礼和汉服像一剂催化剂,带给孩子们庄重的仪式感。“汉服应该发挥对社会有利的作用,而不只是一首歌、一支舞、一场秀。”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看天下/大学城
   第03版:大学城/达人秀
   第04版:第四维/大学城
   第05版:大学城/第四维
   第06版:百宝箱/大学城
   第07版:大学城/心灵屋
   第08版:电影节/大学城
   第09版:大学城/公益星
   第10版:创业说/大学城
   第11版:大学城/追剧迷
   第12版:爱美丽/大学城
   第13版:大学城/美食家
   第14版:未名园/大学城
   第15版:大学城/新民汇
   第16版:多棱镜/大学城
汉服:不只是一支歌舞一场秀
大学生版第四维/大学城04汉服:不只是一支歌舞一场秀 2017-06-14 2 2017年06月14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