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会址,一个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从无到有创建艰难曲折过程的革命基地,承担着传承红色基因,向社会公众宣讲好党的诞生史的重要使命,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号召下,吸引大批量游客参观、了解党的光荣历史和伟大精神。二一七年七月,在这里,除了络绎不绝的游客和兢兢业业的讲解员老师,还增添了一支特殊的队伍-----来自上海大学图书情报档案系的志愿者讲解团队,他们身着红色外套,手持讲解器,与观众们一同走进党诞生的地方,一起追寻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的足迹,在这炎炎夏日中为传递红色正能量留下了自己的声音。
首次以正式志愿者的身份进入场馆,比平日进入多了几分紧张和庄重。因为,从那时开始,我将真正地向观众展示一大会址的全貌——正是它,见证了中国自此开天辟地的历史时刻,这里的空气因为历史的负重而肃穆、凝重,这里的一砖一瓦因为伟人的指点江山而熠熠生辉。序厅内鲜艳的党旗前,有来自祖国各个地方的党员队伍,在此庄严宣誓,许下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的誓言,那一刻,嘹亮的誓词响彻整个展厅,在他们身上看到了永远奋斗,任重道远的坚定与执着。讲解过程中,观众的心情会跟随讲解内容发生变化:讲述共产党创建的历史背景,那曾令人荡气回肠、慷慨悲歌的昨天,他们心情低落;看到五四运动时的青年学生和南陈北李的相约建党,他们纷纷点头称赞;回顾十五位与会代表的生平事迹,为英年早逝的深感惋惜,为投敌叛变的深恶痛绝;最后的视频《追梦》,他们因革命先烈领导中国人民争取自由而进行斗争,深表哀思,因身处和谐社会而拥有幸福生活,满怀感恩。每次讲解完成,观众会送上热烈的掌声,这里面不仅蕴含有对我的鼓励,有仿佛置身建党的伟大开端,对党的伟大历史征程的感慨,还有对党的伟大和从自身做起建设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光荣使命的认可。
“建党时的每件文物都十分珍贵,每个情景都耐人寻味”。对我而言,尤其是来自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十三位代表,他们的一生,是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辉煌的一生。在中国近代史上最黑暗的年代里,就是这满腔热血的十三位青年,舍生取义、不畏列强,誓要改天换地,捍卫中国的万里河山。以史为鉴,可以知得失。此刻,无需言语教诲,我们却更能深深地体会那句“少年强则国强”。
作为志愿者,当感叹于以饱满的精神进行热情的服务时,也断不敢忘记为了这一刻所付出的汗水。近三万字的讲解稿,每天不停地翻看重复,为了强化记忆,甚至在地铁上也会拿出来背诵;临近试讲前,我和同伴每天都驻扎在一大会址,从一楼到二楼,数十次的熟悉展板位置和讲解内容;习惯了早上七点二十八分的地铁站约见,习惯了下岗后挤着地铁回到学校,为今天的讲解打卡,为明天的上岗加油。作为整个志愿团队的组织者,从面试、分组背诵、培训到分批过稿、正式排班上岗,我都一直陪伴在每一位志愿者的身边,给予他们鼓励和帮助,使整个团队每天保持昂扬的精神、热情的状态。
志愿服务的时间虽然有限,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和一大会址带来的信念意志却始终影响着我。最后一次讲解结束,将要离开一大会址的时候,漫步在会址的展厅,这个挥洒了七天的热血与希望的地方,恍惚中犹如跨越时空,亲历那改变中国历史的拐点。里面摆放的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文物,收集的很多革命战争时期的战况,展示的中共革命前辈的资料,让我不自觉地放慢脚步,用心去体会和铭记这件件展品中记载下的中国共产党沉甸甸的历史与精神。
时常会想起,七月,我与志愿者们一起携手走过的时光;一大会址纪念馆传递的红色精神对我不尽影响的时光。正是这里,我们的党从无至有,经历艰难曲折无数,无数的革命先烈创造了中国共产党,泱泱大国所酝酿的巨变成为全人类史的伟绩。作为二十一世纪的研究生,我们在感恩和平,感怀幸福生活的同时,“勿忘昨日苦难辉煌,无愧今日使命担当,不负明日复兴梦想”,始终牢记为建设伟大复兴中国梦奉献力量的热望与行动,脚踏实地,不忘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