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红色情怀的人,去上海必然要去中共一大会址。老式的石库门,青色砖瓦,庄重肃穆的乌漆大门,质朴厚重的拱形石雕门框,相信初次瞻仰党的诞生地的人们,都会被地处于繁华新天地商业中心、长道绿荫包围的这座宏伟建筑所震撼,在热闹的步行街中心孑立,似乎怀着那份初心在默然坚守。
我是一个有红色情怀的人,这大抵都来自家庭原因,从小爷爷奶奶那些关于南湖红船、红军长征、游击战的小故事,使得我深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新中国的成立是多么地不易,也深知在这个战争依旧存在、动乱依旧频繁的世界,身在这个和平安宁并繁荣发展的国家是多么地幸运。机缘巧合,在得知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与上海大学图书情报档案系推出精神文明共建合作平台后,我毅然决然地报了名,经过面试、培训、背稿、过稿、试讲,终于有幸来到了中共一大会址做了一名讲解志愿者。这个过程并不容易,岗前近三万字的讲解稿的背诵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就像指导我们志愿者培训的杨宇老师说的,我们不只是背诵稿子,而更多的是如何向观众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有声有色,有头有尾,有趣有料。直至去馆内过稿,我仍然是怀着紧张而又忐忑的心情,生怕在观众面前讲不好这个“故事”。故事的主角是一群有志向、爱国的热血青年,他们在中国最危急、最艰难、停滞不前的时候英勇而出,为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不忘初心、全力拼搏、奋斗终生。在中国最黑暗的时代,他们指点江山,慷慨陈词,从鸦片战争到旧民主主义革命挫败的惨痛教训中探索新的出路,为民族解放和人民独立寻求救亡救国之路,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实践中迎接了马克思主义的到来,迎接与中国命运及人民利益为一体的中国共产党的光荣诞生,而拯救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便是他们的初心。
初次作为讲解员,心提到嗓子眼,舌头打结的局促不可避免,因为接待的大多数人是无论从年龄或经验履历都远超于我的参观者,在他们面前,本有点怯懦,生怕因忘词或者知识储备不足出现纰漏。幸而观众都是宽容的,他们真诚的鼓励与赞扬使我全然抛却事先的担忧,充分利用前期相关历史知识的准备为他们答疑解惑,全程讲解中不知不觉紧张感逐渐消失,有的只是为国家的新生而感慨触动。不论是不解深意的孩子,或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不论是研究者、青年学生,或是工人、白领,虽然他们年龄不一、职业不一,但相同的是每个人都有一颗爱国的心,不忘国家踽踽前行中的每一步艰辛历程。讲解过程中,我看到了一双双真诚而严肃的眼眸,他们在认真聆听展厅中每一件展品文物的故事,在看到中国屈辱的历史无不扼腕叹息或是愤慨不已,在展览最后一部分《追梦》视频中又为新中国的蓬勃发展、繁荣富强而激情昂扬、热血澎湃。不忘初心,是不忘记自己从何而来,为何而去。“吃水不忘挖井人”,铭记历史教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新时代的我们的初心。
最后一次讲解结束,人群慢慢疏散,一个年逾古稀的老爷爷依旧静静驻足在缅怀墙,颔首蹙眉,若有所思。我走过去想询问老人家是否需要帮助,却听到他自言自语道,多屈辱的历史啊,多美好的现在,活着的人怎么能忘记历史,怎么能忘记这些人呢?我不禁顿住,是啊,安宁与和平来之不易,可曾想过,有多少革命先驱在这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抛头颅、洒热血,在这帝国列强占据的上海开天辟地、谱写辉煌的篇章。我们经常说,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而那些人就是革命先烈们,他们承担的是国家的重负、民族的希望,换来的是今天我们能够在和平的国家享受生命的自由与权利。
“未来未可知,热爱救赎”,这是我一直坚信的箴言。前辈们已经为我们的未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先进的理论思想指导着中国共产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由胜利不断走向胜利。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更要怀揣信念,深刻理解先辈们在救亡中初创伟业的艰辛,也要有自信能够在历史的车轮的不断推进中助力社会富强与自身的全面发展,始终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深植于我们的精神基因中,不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与艰险,我们有可依靠、可信赖的坚实后盾。相信在一大会址这个有温度的地方,即使志愿服务的时间有限,而播撒在每个人心中爱国家、爱人民的热忱之种将会无限延续。 (本版图片 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