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中国革命的摇篮,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和红色资源;上海,也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发祥地、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和优秀的历史传承。中共四大纪念馆刚刚获批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本市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增至13个。除了广为人知的中共一大会址、二大会址、龙华烈士陵园,在沪上高校里,也有一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
2011年12月11日,钱学森百年诞辰之际,钱学森图书馆正式建成对外开放。钱学森图书馆坐落于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总用地面积93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8188平方米,地下一层,地上三层,陈展面积约3200余平方米。馆内设有资料厅、专题展厅、学术交流厅等文化设施。钱学森图书馆藏有钱学森文献、手稿、书籍、珍贵图片、实物62000余件。基本陈展“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以专题编排的形式反映钱学森的光辉业绩与伟大精神,分为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科学技术前沿的开拓者、人民科学家风范和战略科学家的成功之道四个部分,展出文献和实物近15000件。
一步入钱学森图书馆,钱老的头部铜像便展现在我们面前,那如炬的目光仿佛在思索着中国航天事业的未来。他曾说:“一个科学家的生命应当说已经不属于自己,他应当属于创建科学的巅峰。”他也在用一生践行这句话——小至在考卷上一个角标的坚持,大至导弹、原子弹上每一个零件的思考,以及中国航天事业上的开拓,形象艺术与逻辑科学的结合,甚至晚年在防沙治沙的造诣——无不体现他在科学上的精益求精、不断创新。
1955年钱学森回国后,在国力薄弱、百废待兴的情况下,作为我国航天事业的最高技术负责人和领导者之一,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勇敢承担起创建我国航天事业的重任。他高度关注人才队伍建设,培育了一支品德优良、技术过硬的人才队伍,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强劲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他高瞻远瞩,为中国航天指出了一条既适合国情又有自身特点的正确的技术发展道路。他把系统工程理论运用到航天实践中,引领中国航天人建立了科学的管理制度。他亲力亲为,参与中国早期导弹、火箭和卫星主要型号的研制和试验,以其渊博的知识和高超的智慧,在许多关键时刻发挥了关键作用。
钱学森早年在空气动力学、固体力学、稀薄气体动力学等应用力学领域解决了很多前沿难题,还开创了物理力学和工程控制论这两门新的技术科学。从1978年起,他积极倡导和推广系统工程,对系统学的创建提出了许多具有指导性的观点。自1979年起,钱学森从研究人类的整个知识体系的高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运用实践论、系统论的观点,提出了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他还提出了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方法,为解决现代社会发展和科学探索中的诸多复杂问题提供了现实、有效的方法。
爱国是贯穿钱学森一生的精神支柱,他始终把自己的命运和祖国人民紧紧相连。从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后,钱学森便赴美学习飞机结构设计,并逐渐树立了自己在空气动力学领域的权威。旅美期间的钱学森时刻挂念着故土,但麦卡锡主义的迫害让他归国无路。后经多方努力,钱学森一家终于回归祖国。钱学森具有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和永无止尽的探索欲望,并十分推崇学术民主集中制。面对权力地位与物质荣誉,钱学森时刻保持着淡泊之心。这些精神品质,使得他无愧于“人民科学家”这一称号。
钱学森的科学成就、杰出贡献和崇高风范,正以鲜活的形象逐步走近和感染着公众。钱学森图书馆以钱学森的爱国主义和科学精神为核心,以专业化、学术型、国际化为发展战略,深化博物馆内涵建设,创造性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造一流的文化育人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