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大师剧
走出校园获好评
全剧由“序幕”、“国难当头”、“毕业歌”、“冯·卡门家的圣诞夜”、“冲破黎明前的黑暗”、“重逢”、“难忘那一夜”、“蓄势待发”、“尾声”等九个部分组成,演出在钱老与夫人蒋英的儿时回忆中拉开序幕,由纸飞机引发了钱学森“造出真正飞机”的雄心壮志。当钱学森亲眼目睹了十九路军一名伤员对侵略者的血泪控诉,他深深被这名战士誓死守卫国土的奉献精神所感动,更牢记了“多造飞机”的声声嘱托。创作团队以钱学森在交通大学求学时期如何将人生理想从“交通救国”转向“航空救国”,在美国留学期间如何坚持求真务实的治学精神、敢于挑战权威,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如何冲破美国政府的重重阻碍回国投身国防科技事业,以及如何带领第一代“航天人”成功发射东风二号甲导弹等一系列历史事件为主线。同时,以钱学森与夫人蒋英的爱情故事为副线,生动地演绎了科学大师钱学森的人生经历,鲜活展现了钱学森的爱国之心、求真之志、奉献之情、创新之魂。
这些情节的设计和编排,都是希望通过宣传钱学森襟怀坦荡、光明磊落的品质,淡泊名利、无私贡献,坚持真理、严谨求实的精神,弘扬他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无私奉献的价值追求和卓尔不群的科学品质。话剧在校园中演出,在交大学子中营造出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爱国奉献的良好氛围,激发广大青年学子的爱国情怀和报国热情,积极投身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伟大征程。
话剧于2012年9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首演,最难能可贵的是,该剧走出上海交大校园,走进中学、大学,走进卫星发射基地,近年来分别在北京、上海、武汉、西安、重庆、海南等地公演10轮共36场,覆盖师生观众6万多人次。话剧《钱学森》还入选了中国科协首批“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剧目,先后荣获上海交通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奖、全国党员教育电视片观摩活动特别奖等荣誉,并在第三届中国校园戏剧节上一举荣获了最高奖“中国戏剧奖·校园戏剧奖·优秀剧目奖”。
学生编、学生演
艺术教育搭平台
话剧《钱学森》定位为一部学生原创话剧,是由学生演出,并且演给学生观众看的戏。团队在创作伊始选择传统的话剧创排思路,就是希望该剧可以日久弥新、经久不衰、代代传承。在《钱学森》之前,交大学子尝试通过话剧《传承》缅怀和纪念老学长钱学森。这部话剧在交大校内获得了积极的影响,让许多青年学子更加了解钱老的生平事迹,也为后来话剧《钱学森》的创排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真正投入创排,话剧《钱学森》团队获得了钱学森图书馆的大力支持,钱馆多年积累的研究成果无私与编剧团队分享。
话剧《钱学森》主要演职人员都是在校大学生,在实际演出过程中,为了增强舞台艺术表现力和真实感,采用现代舞台艺术手段,并且特别邀请交大国旗护卫队的同学参加演出,整个剧组将近70人的团队,积极配合,协同推进整个话剧演出的进行。创作团队力求贴近当代学生的审美接受水平、贴近时代发展的实际,大胆使用声光电等现代舞台艺术手段,以提高艺术感染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多维空间的舞台布局,要在短短的2个小时时间里,跨越钱学森一生的经历,场景的巧妙切换,增强了舞台的立体感和真实性;巨大的LED高清屏幕的运用也为话剧增色不少,上面出现的画面虚实结合、亦真亦幻,时而作为剧情过度、时而作为舞台背景,艺术表现效果甚好。
上海交大人文学院党委副书记、艺术教育中心主任汪雨申说,艺术教育是一种熏陶、是一种浸润、是一种培养。“我们要让青年人自觉地接受艺术的形式和感受艺术的内涵,从而创造更多让青年人了解艺术的机会、创造更多让青年人喜欢艺术的可能性。因为,艺术的本质就是引导人们向美的追求。高校培养的人才,德智体美需要均衡发展,艺术教育就承担着大学生美育的责任,做好高校艺术教育工作,就能培养出更多伟大祖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同时也能够促使青年大学生更加懂得生活的真谛和人生的意义!”
记者 易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