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上海高校美育工作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面向全体、改革创新;坚持文教结合、协同推进,取得了全方位、开创性、历史性成就;美育课程体系更加科学完备、美育活动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有效、校园美育氛围更加温馨和谐、美育教学资源更加充分多样,学生美育获得感明显增强,上海高校美育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
上海交通大学:以美育人,以文化人
上海交通大学一直致力于开展并推进公共艺术教育工作,将其作为大学实现“文化传承与创新”功能的一个重要手段和途径。学校以走近艺术、感受经典、陶冶情操、提高修养为主旨,以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开展公共艺术教育工作,并将其渗透进学校中心工作,潜移默化浸润全校师生。同时,将艺术教育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科学素养和艺术情怀相结合,培养高素质拔尖创新型人才。
上海交大公共艺术教育已经成为上海交通大学重要的文化标签,一直以来凝聚、服务和教育了数十万青年学生,引领树立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主流价值观,并培育共同的文化追求。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上海交大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并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推进上海交大公共艺术教育改革发展。
交大学生艺术团经过多年精心打磨,已经成为学校乃至上海市文化名片,学生交响管乐团先后获得2001年荷兰第十四届国际音乐节一等奖,取得我国在国际交响管乐项目比赛中零的突破。2003年瑞士因特拉肯“少女峰”国际音乐节管乐比赛金奖,2009年欧洲管乐比赛银奖显著增强了文化辐射力和影响力的同时,作为教育部“高雅艺术进校园”指定团队,已经在上海各高校演出了43场次交响音乐会。2015年,上海交大学生民乐团访问美国,在联合国总部演出。
校常春藤乐团为上海交大公共艺术教育的改革发展成功案例之一,该乐团由学生自发组织中西合璧式乐团,并由上海交大艺术教育中心经费支持。在校专业教师的指导下,乐团常以演奏改编曲作品活跃在校内外艺术舞台上,并获得大量的好评。其中乐团团长为上海交大2014级电院学生陆一洲,不仅为乐团演奏改编乐曲,更是在2016年“沪江杯”上海大学生钢琴才艺大赛以原创钢琴曲《雁门》过关斩将,并以《永远也下不来的电梯》夺得了大赛十强与原创组冠军。2017年初开始尝试创作以描写家国河山与江南劳动人民为主题的音乐剧《周瑜》。其插曲《人生如梦·周瑜》、《大江》第二乐章《人家》先后在交大师生面前亮相。插曲《何谓英雄》更是在2017年12月获得了“青春中国梦”第六届上海大学生原创音乐大赛的冠军。
上海财经大学:拓宽艺术视野,营造校园氛围
上海财经大学艺术教育工作紧密围绕学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思想引领、艺术培养、美育拓展、服务成长”为宗旨,紧扣艺术教育独特的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创新性特点,结合我校全方位育人定位,主动融入学校“培养健全人格、促进均衡发展”的通识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在提升人才培养、优化校园艺术环境、培养博雅艺术人文氛围,增强学校社会服务等方面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艺术沙龙是校团委依托五大艺术团、艺术类社团,邀请艺术领域的代表人物来校讲述艺术人生、分享艺术感悟的经典项目。项目突出讲述、表演、观众互动相结合的特点,邀请观众充分参与其中。2017年4月12日,上海音乐学院教授王永德老师来校开展了名为《中华艺术宝库中的瑰宝——优秀的民族音乐》的艺术沙龙。沙龙现场王永德老师和大家探讨了中华传统文化中民族器乐的发展过程、如何区分民族器乐等,同时回顾了自身的音乐学习成长历程,并在现场带领他的学生们演奏了多首民乐经典曲目,让同学们受益匪浅。
学校既把高雅艺术引入校园,也积极鼓励同学们走出校园、走进剧场、走进音乐厅,亲身感受专业乐团的艺术表演。2017年,学校共组织学生校外观摩23场次,内容涉及合唱、民乐、话剧、音乐剧、歌剧等艺术形式,这些现场观摩活动开拓了学生的艺术视野,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艺术体验。
此外,经过多年的积累,学校已经打造了不少具有品牌效应的校园艺术活动,如“金翼杯”话剧艺术系列赛事、校园“十大歌手”大赛、主持人大赛、“蓝园杯”合唱比赛、岁月如歌等活动,不仅在广大师生中享有很高的知名度与影响力,也大幅度提升了校园整体的艺术氛围。去年,上海财经大学各大艺术团在各项重大赛事中纷纷以精品出击,载誉而归。
上海师范大学:创设以美育人的校园文化氛围
上海师范大学秉承“厚德,博学,求是,笃行”的校训精神,依托现有学科建设和教学资源,坚持立德树人、以美育人、提升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目标,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学校美育工作,营造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长期以来,上师大十分重视学生艺术团的建设与发展,建立艺术活动管理机构、创建特色项目,加强艺术师资队伍建设,依托各学院相关学科优势和教学资源,推动学校美育工作,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营造丰富的校园文化氛围。
目前学校共有学生艺术社团40个,其中专业艺术团10个,非专业艺术团30个,涉及音乐、美术、戏剧等多种门类,覆盖全校艺术专业、非艺术专业学生4000余人。其中市级艺术团5个,分别为上海师范大学青年交响乐团、上海师范大学青年民族管弦乐团、上海师范大学青年管乐团、上海师范大学行知合唱团、上海师范大学舞蹈团。各艺术团每年定期举办专场音乐会,同时参加全市各类市级艺术活动,如市民文化节、上海夏季音乐节等。
此外,学校积极探索文化建设演出新模式,在艺术品牌的基础上结合学生需求增添新内容,开展学生爱观看、爱参与、爱讨论的活动,打造影响力覆盖师大近3万学子的校园文艺套餐,“多角度、多梯度、多平台”提升青年。
上海大学:课内外联动,构筑美育教育体系
上海大学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创新教学管理模式,积极探索在综合性大学面向全体学生开展美育教育,以艺术素质教育专业化为鲜明特色,构筑起完善的课内外艺术素质培养体系。
2011年以来,学校秉承钱伟长教育思想,大力推行按大类招生和通识教育改革,逐步建成了包括“政治文明与社会建设”“人文经典与文化传承”“科技进步与生态文明”、“艺术修养与审美体验”、“创新思维与创业教育”等六个模块的200多门通识课程和500多门新生研讨课为基础的通识教育课程库,横向涵盖了音乐、美术、电影、数码等各个艺术领域,纵向建构起相互交叉、相互支撑的艺术课程体系。学校规定各大类的学生不分文理,在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方面选修学分。学校建设了33门核心通识课程,包括“中国经典音乐”“西方经典音乐”“经典华语电影”等。这些课程以深入浅出、循序渐进的方式,引导学生品味经典、感悟人文,受到学生欢迎。学校引入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艺术与审美”,方便学生选修。
2017年3月,全国著名的“大国方略”系列课教学团队推出系列课之四“时代音画”。作为思政与艺术交融的通选课,它以时代为线索,呈现近现代中国纵横史诗音画专题,着力创设音乐与视觉情景,让学生体验音美、乐美、画美和建筑美,在沉浸中感受时代特征,提升对中华优秀文化的文化认知,增进文化自信,更将音乐学院、美术学院和文学院等师资和课程内容有效地整合在一起,加深学生对民族艺术和文化的理解,起到传统思政课难以达到的效果,体现了学校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
学校还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教室、走廊、宣传栏等,营造格调高雅、富有美感、充满朝气的校园文化环境,以美感人,以景育人。上海国际艺术节校园行、菊花节等校园文化品牌活动如火如荼,在上海高校中首屈一指,并将演出资源向周边社区开放,获得一致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