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在中国男足被叙利亚逼平次日,中国足协向中超、中甲俱乐部下发了,关于收取引援调节费用以及U23球员参加2018年中超、中甲联赛相关规定的通知。 中国足协选在中国男足再次与世界杯渐行渐远的时候,出台这两则新政细则,看似偶然,倒也显示了中国足协壮士断腕的改革决心。 但是,是不是能够实现新政制定者的改革初衷,还需要时间来考验。一方面,这些政策并没有先例,我们可以说是摸着石头过河,不确定因素较多;另外,这些政策力度都很大,但是实际操作层面需要更多细则以及自身的完善机制支撑,否则很可能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让改革效果打了折扣。 这就像欧亨利的小说,看似一切都顺理成章,但是结果却往往充满了不可预知的诡异。中国足协历史上出现过很多欧亨利式的政策,制定政策的出发点都是好的,似乎都是合情合理的,但是结果却极为诡异,不仅违背了制定政策的初衷,甚至还超出了政策制定者的预料,闹出笑话。 这次足协通知中公布的两个新政,出发点是非常好的。中超联赛的俱乐部巨额财务负担,已经成为联赛一个发展的巨大障碍,本专栏几年前就发文警示。至于青训,更是老生常谈的问题。所以,这次中国足协抓住这两个群众反响最集中的问题进行改革,也算是顺应民意。 但是,要让这民心所向的改革计划,真正有益于联赛更加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并不是通知中的几点政策就可以实现的。足协制定完政策,只是开始,还需要积极地去考虑,如何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公平地对待各家俱乐部的利益。 其实,在恒大进入中超前,很多俱乐部在内外援的市场上的投入,还是比较理性的。现在一些俱乐部预算迅速飙升,其实也是环境使然,否则就会被淘汰。很多俱乐部其实对于这种疯狂烧钱的现状,也是很无奈的。 所以,绝大多数俱乐部的利益,不仅不会与如今的改革矛盾,更应当是改革的受益者。只是,现在高价外援引进等政策突然刹车,每家俱乐部短期利益受到的冲击程度都是不同的。 如何调动大多数俱乐部积极参与改革,完善改革的细则,而不是出完政策就拉倒,倒逼大部分俱乐部通过钻政策的漏洞来潜规则新政,这是中国足协在推进改革的时候,应该多加考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