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与上海台球30年』

      2017年是上海市台球协会建会30周年的重要历史时刻,“我与上海台球30年”征文是协会系列纪念活动中的一项。征文通知发出后,勾起了上海台球人对30年往事的无限思绪,台球周刊将陆续刊登满含激情岁月美好回忆的征文。

      本版撰稿 本报记者 曹政宁 特约记者 朱磊

      本版摄影 朱磊

  • 郑伟利:裁判的工作也需要灵气

      屈指一算,从1996年成为台球裁判到现在,已经过去了20年,中间裁过多少比赛根本就数不清。当然我清楚地记得我的起点在哪里——上海市冶金局,这是一个有着浓厚台球氛围的系统,无数后来支撑起上海台球这个领域的人才大都是从这里走出来的。

      从单位内部的比赛开始,我接触到了裁判工作,虽然这往往只是我的“兼职”,是因为爱好才做起了裁判,但我从不把它只看成是娱乐,无论哪场比赛,世界斯诺克排名赛也好,球房的联赛也罢,每一场比赛都必须全身心投入去对待。其实裁判工作很辛苦,如果只是简单地将其归纳为捡球、摆球,那么和球房服务员没有区别,做了那么多年裁判之后,我始终觉得这项看似一板一眼的工作也需要灵气。

      时间飞逝来到了2016年9月25日,上海大师赛的决赛舞台上丁俊晖10比6击败马克·塞尔比,夺下第12座排名赛冠军奖杯,而我有幸担任本场比赛的执裁裁判。能够站在上海大师赛决赛舞台是每一个裁判员的目标与理想,因而这一时刻不仅仅对于我个人有着非凡的意义,也是所有中国裁判员集体努力的结果。上海大师赛已经走过整整十个年头,从第一年起,中国的裁判员就参与了赛事的裁判工作,不过那个时候,由于国际台球联合会对于中国裁判的执裁水平并不十分了解,我们被分配的工作大多以计分为主。

      但随着国内外赛事不断增多,我们中国裁判员队伍在众多比赛中的表现赢得了国际台球联合会的信任,从非转播台的执裁权,到转播台的执裁权,从1/4决赛、半决赛,到如今决赛台的制裁权,一这路我们走了十年。

      对我个人而言,生活就是由一场场比赛串联而成,每一场比赛的经验都是十分宝贵的,也许比赛本身有等级之分,但我执裁的心态并没有差别之心,都需要认认真真地裁好每一个球,判好每一分。

  • 诸瑛:永远记得见证147的兴奋

      从上海理工大学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毕业生成为国际上最年轻的金章裁判,再到值裁威尔士公开赛的决赛,这一路走来既是在我为自己设定的方向上,然而走得这么顺利这么快,也是我自己都感到有些吃惊的事。

      如果非得让我从这些年里选择一个片段,对我而言无疑是2012年4月21日、英国谢菲尔德克鲁斯堡剧院。虽然时间已经到了初春,气温依然很低,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克鲁斯堡剧院内的火热气氛。现场球迷翘首以盼年度大戏上演,球员们铆足劲想在年度收官之战中取得佳绩,而我则站在后台候场,听着现场主持人这么介绍道,“这些年我们的斯诺克舞台上出现越来越多的中国元素,越来越多的中国球员,接下来我们掌声有请今天2号球台的裁判员,来自中国的裁判诸瑛,首位亚洲裁判来到克鲁斯堡。”我压抑着内心的激动,同往常一样走到台球边,内心对自己说,“加油!好好裁球,完成克鲁斯堡首秀!”

      套用一句网络用语,我猜到了开头却没有猜到结尾。我以为这是高潮,其实真正的高潮还在后面。

      那是斯图亚特·宾汉姆对斯蒂芬·亨得利的一场比赛,他们两位在获得成就上虽说无法相提并论,不过到了那一年,大器晚成的宾汉姆开始来到职业生涯的一个巅峰,称霸斯诺克球坛多年的亨得利也不敢小瞧了他。

      第七局一开场亨得利抓住对手留在球台上的机会,打进红球,进入持续进攻状态,一颗红球一颗黑球一颗红球一颗黑球,七套,八套,超分,掌声;略带难度的进球,掌声;破百,掌声;边上球台正在比赛的达赫迪和罗宾逊意识到这边的尝试,停下比赛和现场观众一起期待满分杆147的出现。此时,我作为场上裁判早已意识到亨得利的147尝试,心中闪过一念,如果完成了这杆147,我的克鲁斯堡首秀将更加精彩和难以忘却,仅仅是一瞬间,我告诫自己要停下脑中所有杂念,专注比赛每一个细节,和球员共同完成好这局球。

      “120!122!125!129!134!140!147!”

      147!亨得利做到了,克鲁斯堡剧院36年世锦赛中第11杆147,亨得利职业生涯第11杆、也是最后一杆147。这也是我执裁的第一杆147,还是在克鲁斯堡首秀中。

      比赛结束下场后,每一个见到我的人都祝贺我完成了精彩的比赛,在后台通道中,迎面走来的亨得利问我这是不是你裁的第一杆147,我回答是,他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拥抱,说祝贺你,表现得非常好!

  • 沈禧:现在是人民教师,曾经是台球少年

      现在的我是一名人民教师,在上海市振华外经职业技术学校任教,既身为班主任,同时也是学校实训中心主任兼信息技术科副科长。也许在学生们的眼中,这位沈老师有点严厉、常常会给他们讲些人生的大道理,实际上15年前、和他们同龄的我,也曾是个年少轻狂的台球少年。

      2000年进入上海市回民中学台球体教结合班就读前,我已经会打台球了,大概是1998年时我第一次触摸到了球杆,从此对这项运动充满了好奇。那时候和现在是不一样的,斯诺克虽说在上海已经非常流行,但当一名职业选手?参加大赛出人头地?对于学生来说简直是不可能的,最多当一个爱好,偶尔在亲戚朋友面前露两手罢了。

      虽说15年后的现在,斯诺克与我而言也就是这样一个存在,但曾经与它日夜相伴的5年,我永远难忘。我想我是非常幸运的,在我对台球感兴趣的时候,上海市回民中学成立了青少年培训中心,从而令我也进入了台球体教结合班。从初中到高中,我接受了长达5年的系统化的斯诺克训练,如同我们学校一贯的宗旨 “先学做人,再学打球”,这段时间里我既没有荒废学业,球技也得到了提升。

      很快我就参加到了比赛中,2001年12月14日,经过6天紧张激烈的比赛,我在上海市第六届全民健身节“个性体育杯”台球让分赛决赛中拿到了冠军,这是我开始打台球之后第一个冠军。当然对我意义更大的比赛那是第二年的事了,2002年8月全国青少年台球锦标赛,那次看新闻里说“有来自全国各地18个省市年龄在10岁至16岁的48名小选手参加了本次比赛”,最后我拿到了第四名,顺便说一句拿到冠军的是梁文博,第三、四名决赛里赢下我的是肖国栋。

      也许你会说既然在青少年时期,能和现在的国内顶尖好手处于一个档次,那为什么不继续台球追求,说不定我现在也能站在斯诺克国际赛事的舞台上呢?我只能说谁都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我也没有后悔高三毕业时选择了高考,选择了继续升学,选择了走上社会参加工作,而把斯诺克当做是一个梦收藏在自己的心里。

      其实打球带给我的不仅是快乐、是荣誉,离开它了之后,斯诺克依然在方方面面影响和启发着我。作为教师,我的工作作风秉承了一名斯诺克运动者所具有的耐心和坚持,严谨和创新,所带学生和班级多次获得各级各类比赛优秀奖项。此外,由于我在工作中面对的群体是职校学生,身为班主任的我,可以说对这些学生在教育上更需要一份耐心和坚持,很多时候往往需要不断地进行沟通和心理疏导,才能使学生改掉自身的一些不良习惯,从而形成一个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恰恰是我在多年的台球训练和比赛中所积累的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