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川沙江镇大沟有一户百人家庭,从太祖父李永斌、太祖母陆美宝夫妇算起,这个家庭繁衍至今已是第五代了。李永斌夫妇已故世,两位老人生了四儿四女,现在成为李家的第一代;这一代八对夫妻生下的子女为第二代,共计23个家庭;第三代有十个小辈也已成家立业,并且有了第四代。这个百人大家庭曾被浦东新区妇联、文明办授于“浦东新区百人和谐大家庭”称号,被评为上海市五好文明家庭、上海市孝亲模范家庭、全国五好文明家庭标兵户。
■文/记者 傅佩文
全家福
轰动海内外
大沟村临近东海,李家祖先来此垦荒种地,已有十代。
2004年春节,李家长子李明元的上门女婿、李氏大家庭公认的“主心骨”吴庭元堂弟的儿子李新敏结婚。在大家庭团聚的日子,兄妹们聚在一起,都感到老人年纪大了,身体不如以前,更需要小辈照顾了。吴庭元的表弟媳妇杨恋香提议把兄妹们召集在一起,这就引来了他们兄妹的聚会。
2004年4月18日,吴庭元夫妇作东,在川沙紫金花酒店组织了第二代兄妹的大聚会,大家决定成立兄妹联谊会,趁八对老人都健在,拍一张全家福,费用由23对兄妹AA制承担。
2004年5月5日上午8点,大家庭所有人员共93人,有的从海南岛赶来,有的从北京、宁波、庐山赶来,一个不落地会聚老宅。去拍照前,放了96个礼炮,一人一响,其中三个表示将要出世的宝宝。点鞭炮16副16000响,祝贺8对结发老人,健康长寿。然后大家乘12辆自备车,浩浩荡荡前往川沙王开照相馆。
首先拍摄全家福,第四代小朋友坐在最前面,8对老人夫妻双双胸佩大红花坐在第二排,第三代都站在自已爷爷奶奶后面,最后一排是第二代,也都夫妻双双地站在自已的孩子后面。一幅四代同堂、35个家庭93人的全家福就这样随着相机的咔嚓声最后定格。
这幅全家福很有意思,一是第一代8对夫妻都双双健在;二是前三代35个家庭35对夫妻都是原配的“花烛夫妻”;三是35个家庭个个都是遵纪守法户,93个人员中没有一个有违法乱纪行为。
这张全家福,被每个家庭挂在最显目的位置,成为大家庭团结和睦的象征。
当时照相馆的经理奚水根惊呼,从来没有拍到过这样的全家福,特地向浦东电台透了一个讯息。
当晚,浦东电台作了“好家风带来全家福”报导,立刻引起各新闻单位关注,百人家庭的故事在浦东传为美谈。日本朝日电视台也派员来华拍摄“百人大家族”电视片,认为“百人家庭是上海百年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55年、中国改革开放25年来,很有典型意义的家庭。她的典型意义在于,在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仍然保持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美德,仍然保持着中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全家福拍摄近8年,目前第一代的8对老人中有4位已离世;有6对新人相继成婚,有8位新生的宝宝,现在共有103人,涉及到20个姓,40户家庭,年龄最大的90岁,最小的不到3岁。
2010年春节,百人家庭在老宅一起过年,请了茶担,搭了房子,从阴历二十九吃晚饭开始,到年初一吃中饭,一共三天,做汤元,做馄饨,年三十夜吃团圆饭,非常热闹,也富有深意,四代百多人,在老宅年三十大团圆过年,在百人家庭历史上没有过,村上的人家也没有过。
好家风
“善”字为先
这个百人大家庭家风的核心,是一个“善”字:心有善意,口有善语,行有善举,与人为善,善待他人。这个特点,从大家庭太祖父就开始了。太祖父李湘庭家教很严,很有威信。哪家有不高兴的事,就请他出场去“摆平”。爷爷李永斌,解放后当了村干部,加入了共产党,村上人家发生矛盾纠纷,也是他去调介、劝和。
李家第二代目前是这个大家庭的顶梁柱,共有23对,八个家庭中以吴庭元李桂仙为首的长子、长媳、长女、长婿起了带头作用。
祖母陆美宝在世时生病卧床三年,儿子媳妇、女儿女婿八对夫妻把老人服侍得非常好。白天男人们上班去了,就由几个媳妇轮流照顾服侍老人。每次吃饭,第一碗总是盛给老人吃。陆美宝卧病三年,身上没有长褥疮。
百人家庭的老人手中都有一份百人家庭通讯录,可随时与子女和亲友通电话;李家第二代的孩子们有的为老人配了录像机,买了沪剧、越剧等光盘,让他们自娱自乐。有的为他们买了笔记本电脑,教他们上上网了解国家大事。有的每年由小辈陪着坐火车乘飞机去旅游。
李家第二代“顶梁柱”的言传身教,对小辈产生了很大影响,起到了孝敬父母教、教育后代、传承家风的关键核心作用。第三代的孙子孙媳对爷爷奶奶也特别孝顺,蛋白粉、羚羊角粉、金银花露、糕点水果长年不断,小辈还经常请老人到饭店吃一顿,大家都称赞李家老人有福气。
正是这个“善”字,使大家庭在村里一直有着好名声,儿子媳妇、女儿女婿服侍老人体贴周到;兄弟姐妹关系融洽、互帮互助;出嫁的女儿更是勤劳俭朴、持家有道。
大家庭
温情感人心
百人家庭人多,事多,老人多,60岁以上已有22人,一家有事,大家帮忙,已成为大家庭的传统。
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家家户户要建房,从草房到建瓦房,从平房到楼房,从楼房到商品房,百人家庭有泥工,有木工,有水电工,他们的住房都由自己人帮忙建造;孩子结婚,按乡下习惯有订婚酒,结婚酒,也都是自己人帮助操办。
百人大家庭在2004年建立兄妹联谊会的同时,大家定了几项规矩:一是每年有一次聚会;二是编制通讯录;三是建立家庭基金会。资金由已成家的第二代第三代出资,基金用于敬老,救急。
每年重阳节、春节由基金会出资,各家派代表,带了礼品去看望每一个老人;谁家有什么事,就会有力出力,有钱出钱,鼎力相助。哪个孩子考上大学,由基金会出资,给予奖励。
8年中,有8个孩子考进大学,每人奖励1000元;14人住过医院,有4个动过手术,有7个发生病危抢救,有两家发生突发事,都靠相互帮助度过来了,相互资助资金达15万多元,帮助各个小家渡过了难关。
吴庭元的婶婶胡水英,2006年8月经检查身患胰腺癌,这时已到晚期,病情发展得很快,好好的一个人,没多久就卧床不起。老人的突变,惊动了百人家庭,老老小小经常来探望,守候。按摩、喂汤、端尿、换衣、擦身、拍粉,四对儿女日夜轮流她身旁。长媳周桂仙虽然已五十多岁,刚学完开车,技艺不精,道路不熟,但她冒着酷暑,连续25天开车送婆婆到浦东仁济医院接受放疗,使老人从发病到逝世生命延续了14个月。
吴庭元父亲去世那天,吴庭元母亲受到刺激,造成第二次脑梗,不醒人事,吴庭元一边给父治丧,一边抢救母亲,兄妹们全部出动,有的到医院服侍老人,有的到家中帮助了理丧事。
吴妈妈经抢救后,虽然保住了性命,但已不能言语,不能吃饭,不能动弹,大小便失禁,医院无能为力。兄弟姐妹们帮忙日夜不脱人,不能吃,用针筒灌;不能动,靠按摩;大便不通,用手挖,就这样老人又活了十个月。
第三代
传递“好家风”
如今李家第二代的兄妹中,有的也已白发满头,年龄最大的也有70岁了。幸运的是他们的后代长大了,成才了。第三代34人中25位是大学生,其中8对已成婚有了孩子。他们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代,有的入了党,提了干;有的创办了实业,当了经营者;有的在跨国公司挑大梁,成了忙碌的“空中飞人”。
第四代的孩子更是幸运,除念书外,有的在学书法,有的在学乐器,有的在小荧星艺术团,经常登台演出。吴庭元深情地说:“这是时代给他们的机遇,他们能明白、珍惜吗?我们这代人,虽无大器,但能奋斗,虽无大德,但有爱心,能知恩图报,有最基本的道德素质!这是人生的立足点啊!”
要让年轻人懂得什么是人间的爱,什么是真诚的心。李家兄妹联谊会发出“继承良好家风,再创和谐之家”倡议书,得到第三代的热烈响应。
吴庭元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在表弟女儿生日宴会上,大家特意设了一个“百人家庭基金会”捐款箱,大家都站了起来,手里拿着早己准备好的红包,依次投到了捐款箱。
吴庭元在旁边负责摄像,记下这难以忘怀的一刻,突然在他的镜头中发现了第三代的一个孩子———正在实习、将要毕业的大学生朱少波,他曾得到过基金会的奖励。这次他特意从实习工资中拿出1000元捐献给基金会,拿出600元孝敬爷爷奶奶。
表弟的女儿,百人家庭中最小的千斤宝宝,也由她妈妈抱着,小手紧紧抓住装有1000元的红包,投进了捐款箱。这个场面让全场轰动了,连酒店的服务员呆住了,随着全场雷鸣般的掌声,不少兄弟姐妹都流下了动情而欣慰的泪水。
吴庭元的姨妈82岁,姨父已89岁,二老还住在一间有150年历史的老平房里,半房半灶,房间内放了一张床,安排了卫生间已没有多大空间。小辈商量给父母买套房子,又怕二老不肯住。此时正好大媳妇杨恋香娘家老房拆迁,她决定拿底层,好让公婆居住。这是一套85平方米的二室二厅二卫房,房子拿到后,夫妻俩立刻装修,新房里样样有,做饭用煤气,洗澡有淋浴,还有冰箱、彩电、洗衣机。
可是媳妇要公婆搬进去,二老怎么也不肯搬,说婆家没有能力给媳妇房子住,现在媳妇把娘家给的房子让我们住,实在不好意思。媳妇只好把自已爸妈请出来,帮助做工作,才把二老说通。二老逢人就说,我们住到媳妇给的房子,挺自豪的。
不少乡里乡亲都感慨,是啊!耳边常听到某某家为房子,闹得老小不和、兄弟不和、姐妹不和,没听说媳妇给公婆房子的。
大媳妇杨恋香的行为,也感动了她新进门的儿媳。新娘在婚礼上要向百人家庭捐款,她说,百人家庭的氛围感染了她,“我要融入百人家庭”。
百人家庭中第四代最大的孩子也有了15岁,最小的是2岁半,在父母的影响下,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也植下了善根。吴庭元11岁的孙子吴嘉淳,在老太太患病时,他跟着爷爷去配药、买尿布,还缠着妈妈要支取自己存了多年的3万元压岁钱给老太太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