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小学一年级过情人节,二年级传纸条说“我爱你”,六年级写情书称“吃醋”……“谈恋爱”在小学生中渐成“潮流”,中学生男女出双入对更不鲜见。对此,家长与其忧虑,不如抓住机会开展恋爱观的教育。
沈女士在女儿念初中时就告诉孩子,青春只有一次,进了大学校门就可以谈一个纯纯的小恋爱,可以和妈妈分享你的小爱情,或许,妈妈能和你聊聊那些小男生的小伎俩,看看20多年过去了,他们的招数有没有进步。你们可以拉个小手,可以写封短信,至少在妈妈看来,都是健康的男女朋友关系。
张先生则不断教育女儿,爱别人首先要好好呵护自己。许多女孩总是以为自己能够驾驭爱情,但不要将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更不要在追求爱的路上轻贱了自己,你是唯一,这世界上自然会有一份唯一的爱等着你。
对于更多的家长而言,如果还没想清楚怎么跟小孩开口,可以透过新闻事件的分析,了解孩子对爱情、性的看法,并对这些事有所交流。如果孩子对恋爱这个话题表现出有兴趣,证明他愿意跟你讨论,那父母为什么不顺着孩子的话来谈情说爱、谈性说爱呢?现代社会很开放,大部分的青少年也都明白“性”是什么,父母绝对不可以只倚赖学校的健康教育。只要父母态度自然,用健康的态度去面对这件事,孩子势必会受到父母的影响。
父母在跟孩子开启话题时,把自己的恋爱经验作为教材,这种生活化题材有助于父母站在同理心的一环。平日里,父母可以利用一些情境做间接的沟通,像一家人看电视新闻的时候即可做恋爱观教育;又或者一起到外面吃饭、旅行时,也可利用轻松的话题带入,例如怎么观察对方的人品,怎样保护自己跟对方,在青春年少时亲密的底线在哪儿,最重要的是告诉孩子感情也会有失去的时候,有得有失,好聚好散。这时候,父母的身教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如果自身婚姻很美满,当然是最好的教材;但如果婚姻失败,父母可以跟孩子坦白讲,若能再次选择,父母会做不一样的决定,但事实已经发生,没办法回头,希望孩子吸取爸妈的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沟通时,第一句不要说“你”,应该是说“我”,例如“你怎么这么晚回家?跟哪个男生出去了?”正面的沟通技巧应该是说:“我一直很担心,不知道你发生什么事……”红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