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一场有关中国教育的激烈交锋在两个中学生之间展开。英国《卫报》刊登了一篇题为《它们真是糟糕极了》的文章,作者是一个“在上海高中呆了两年”的瑞典交换生,她对中国教育开足批判的火力,“上海的PISA排第一,这要归结于他们对应试的重视”。她把中国教育体制的成果,总结为“培养了百万应试专家”。
这个瑞典学生还评论:“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它像中世纪一样。”她甚至形容“上海的教育就像祖母口中上个世纪40年代的高中生活一样”。
这篇言辞犀利的文章在网络上传播后,掀起舆论不小的波澜,直接引来北京景山学校一个学生的驳文。这位北京学生回击了瑞典的同龄人,认为那篇文章充斥对中国教育的偏见。不过,他也承认“中国的教育体制并不完美”。
上海中小学生的数学能力将英国学生甩出了好几条街,但上海高中生却涌向英国高校留学,上海学生在近日PISA基于计算机的问题解决的测评中已跌出前三。湖北重点中学的一位校长不回避——“目前包括数学教育在内的基础教育,并没有跳出应试的模式”。在安徽远近闻名的神话中学——毛坦厂中学,公开的成功秘诀是“一年做够别人三年才做完的试卷”。一位从这里毕业的学生,多年后没有走出做题的恐惧,“经常梦到眼前是一沓沓试卷,大片的空白等着我去填满”。
英国教育大臣在中国考察的那几天,经常跟中国媒体感叹:“我要把中国人对数学的重视带回去!”但外国人真的会有中国人那种现实驱动力吗?且不说耶鲁大学校长最近在该校校报上对中国教育的深度剖析与深刻批判,就说中国家长这种近乎畸形的热情,他们会为了孩子学奥数,放弃每个周末,甚至牺牲自己的生活,外国人能做到吗?
陈璇 刘晓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