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特别关注
     
本版列表新闻
     
2016年05月04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信任之殇:幼儿园里的“第三只眼”
周旭
图/DFIC
图/DFIC
图/DFIC
  焦点关注

  近几年来,幼儿园里经常发生一些儿童意外安全事件,引发家长的担忧。在数字监控设备普及之前,家长很难取证来还原事件真相。而今,无论是校园里的数字监控设备、家长为孩子购买的随身可穿戴监控设备,还是现在人手一只的智能手机,监控录像或视频都能更好地呈现事件真相,但同时也引发了争议。

  ■ 见习记者 周旭 整理报道

  1

  虐童事件

  引发家长监控焦虑

  近日,河南省新乡市一所历史悠久的幼儿园卷入了一场“女幼师打学生”风波。当地网友发帖称,一名孩子长期不敢上幼儿园,心理医生诊断得知孩子在幼儿园受过伤害,家长查看学校监控时,发现班级多名孩子都曾遭殴打,有孩子被脱了衣服罚站。网帖称,“有的老师甚至抓着孩子头发打,让其他小朋友打,脱了衣服罚站……”

  经园方调查,何某确实存在教育不当行为。园方展示的数段监控录像显示,2月29日11时许,何某曾在教室推搡数名孩子的头部;4月22日8时55分,数十名孩子在排队绕圈时,何某曾扇过一名男孩的头部,随即又拍打其背部,并对其进行罚站,时间超过10分钟。

  据悉,该园历史悠久,曾先后获得“河南省示范性幼儿园”、“省级文明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多名市民称,该园是当地一所“名园”,入园名额属“稀缺资源”,听到殴打孩子的传闻,刚开始他们感觉难以置信。目前,园方已将涉事老师开除。

  如今,媒体上层出不穷的幼儿园虐童事件让家长们胆战心惊,家长对学校及教师的信任感降到了冰点。校园里安装摄像头等监控设备已经相当普及,一旦发生安全事件,学校调看监控视频即可还原事件实景。但是,一旦事件发生地点不在摄像头覆盖范围之内,寻找证据就成为了难题。如今,许多家长希望能够拓展现代科技设备的监控范围,唯恐任何一个角落成为家长了解孩子状况的盲区。

  随着智能手机和微信APP的普及,很多老师已经组建了家长微信群,每天通过发照片和小视频,在家长群中直播孩子们在学校的生活和学习状况。不少家长在上班时间盯着手机群,看着孩子在学校里的表现,嘴角露出微笑,还兴奋地跟同事分享。尤其在孩子最初离家、刚进入幼儿园多发“离家焦虑”时,家长们特别想知道孩子在学校里是否能适应新集体生活。通过老师发来的手机直播信息,看着自己孩子在幼儿园里乖乖地吃饭、睡觉,不少家长才能安心。不过,这种由教师主动发出的选择性信息还不足以让所有家长彻底安心,不少家长还是希望能有全覆盖的视频信息来全面了解孩子在园的情况。

  2

  幼师表示

  直播“压力山大”

  在广西桂林,不少幼儿园已经开始实行“透明化”教学,教室里装有多个摄像头,家长可以通过网络客户端实时看到孩子们吃饭、上课的全部情况。画面甚至还可以在手机上放大,家长可以选择专门“放大”自家孩子的部分,更细致入微地观察孩子的举动。

  “以前家长担心孩子,会给老师送礼希望能被‘特殊对待’,现在,老师的一举一动都尽收家长眼底,厚此薄彼的事情肯定不会发生,那也就没人送礼了。”桂林葵星幼儿园园长杨丽娜认为,透明化教学对于抑制幼教腐败也有很大作用。

  对于家长来说,有了摄像头,孩子的动静举止尽收眼底,即使出差在外,也可及时监控,可谓“一切尽在掌握当中”。

  但对于幼师来说,每天的工作成了“现场直播”,而且是没有彩排的“现场直播”,对心理承受力是一种巨大的考验。整个教学过程似乎变成了电影《楚门的世界》里的“真人秀”,每天的日常教学工作成为了一场随时被一群家长监视着的“戏剧”,家长们在暗处,自己在明处,幼师自己成为了被观看的表演者。这样的窥视很难说能够体现对教师的尊重。

  在是否尊重教师人格的伦理问题之外,这样的实时监控可能也对学校教育本身有所扭曲。学校教育中,教师有一定的自主权,能够按照一定的教育原则对学生进行规训。批评教育本身是学校规训的一部分,而现在对“快乐教育”的崇尚让很多家长无法接受教师对待自己的孩子不那么和蔼可亲,受到实时监控的幼师在这样的心理压力之下也无法进行正常的教育。比如,应管的可能不敢管了,该批评的可能不敢批评了,幼儿教育变成了一味的“鼓励教育”。这样一来,教育实际上已经被异化了。正所谓隔行如隔山,在幼儿教育方面多数家长都不是专业人士,但这么多家长以视频直播的方式介入,对具体教育过程进行这样那样的“热情指导”,其结果是让学校教育更加注重表面形式而忽略了教育内涵,最后影响的是孩子们的成长。

  密集的实时监控,也许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家长对“失控”的恐惧和焦虑,但也会让他们陷入另一种过度关注的焦虑之中。原本让孩子进入幼儿园,可以把幼童教育从家庭功能中剥离出来,由社会、学校来承担教育职责,让家长们有更多的精力扮演自己的社会角色。但由于家长对学校、幼儿园不信任,“实时监控”同时也“绑架”了家长,让他们继续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到对孩子学校教育的“监视”中。从某种角度来说,这是社会资源的内耗。

  有人认为,幼儿园应通过完善管理制度来打消家长的顾虑,与家长建立起良性的沟通互动与彼此的尊重信任。家长则须明白,教育不是监控出来的,自由舒展的成长,与用力太过的呵护无关,与背后的“第三只眼”无关。

  3

  家长亦忧

  “透明化”隐患

  学校与家长之间的专有网络平台直播已有不少诟病,但如若在公开直播平台上放出学校上课情况,其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和法律风险更引来了争议。

  今年2月,四川省德阳市小天使幼儿园的一名教师李某,在上课期间通过手机对其班上小朋友上课以及午休的情况进行了视频直播,视频是通过熊猫TV这样的公开平台上传播的。这件事经过网友和媒体曝光后,引发各方关注。

  有家长说,自己孩子就在李某班上,老师直播他们知道,事先也是沟通商量过的,网上直播不仅可以让自己看到孩子,还能听到声音,还可以和老师孩子互动,挺好的。但有家长说,这涉及孩子的隐私和安全,要是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就不好了,建议学校加强管理,今后不要再发生这样的事。

  李某表示,直播的内容都是与教学相关的内容,是让家长了解自己孩子在幼儿园学习情况以及幼师这份职业,而直播是得到了园方和大部分家长的同意。

  不过,园方负责人表示,在事情发生之前,园方根本就不知道,也不会允许幼儿园老师未经审定和同意而擅自将教学视频在公开网络平台上直播。对于幼儿园对教师使用手机的纪律,园方负责人称,幼儿园有规定,上课期间不能玩手机,即使有来电,也要到教室外面接听。对于监控,幼儿园内安装了监控视频,有画面但是没有声音。而且这个监控视频设置了密码,只有家长才能看见。而熊猫TV是面向广大网友的直播平台,任何人输入房间号就能进入观看。由于平台的公开性,一些网友认为这是对未成年人的侵权。

  德阳市公安局开发区分局法制室相关负责人也表示,单就老师直播幼儿园孩子上课午休的高清画面来说,它已违反了《未成年人保护法》,侵犯了孩子的肖像权和隐私。至于该老师直播未成年人的活动是属于不当得利还是违法所得,还需要研究,“还需要看她的出发点有没有主观上的恶意,到底是想赚钱还是想出名,抑或就是为了与家长互动沟通?”

  有律师认为,李某的这种做法不妥,向广大网友直播可能会给视频中的未成年人安全造成威胁。如果是学校和家长的同意,可以进行直播,但是如果有家长不同意,那么视频画面中就不能出现该家长的小孩身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特别关注
   第03版:生活备忘
   第04版:案例·产业
   第05版:家庭计划
   第06版:家居生活
   第07版:小楼书香
   第08版:太太厨房
   第09版:大手小手
   第10版:妈咪宝贝
   第11版:计生协专版
   第12版:健康讲堂
   第13版:养生保健
   第14版:两性私语
   第15版:家庭收藏
   第16版:名人生活
信任之殇:幼儿园里的“第三只眼”
家庭周刊特别关注02信任之殇:幼儿园里的“第三只眼” 2016-05-04 2 2016年05月04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