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来,东方疝论坛秉承着畅谈、展示、论道的精神,为全国疝与腹壁外科的同道们提供智慧碰撞的舞台,展示大量先进的理念和技术,推动国内疝与腹壁外科领域的临床和科研的进一步发展。
本次论坛,国内外疝学界顶级专家就疝学科的现状及发展展开对话与交流,推广各种先进术式,着眼于全国疝病综合管理体系的构建,重点探讨了各类临床问题的策略、经验与处理,共同推动疝病治疗的研究与发展。
我国每年约有300万新发的腹股沟疝病人,以及50万例以上的其他各类疝,老年男性的发病率甚至可以达到11.6‰。借国内外疝学界专家光临上海的良机,我们辟出专版,特邀华山医院普外科沈奇伟医师进行专访,希冀以此提高广大读者对疝的认识。
郑民华
(亚洲内镜与腹腔镜外科协会前任主席,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腹腔镜与内镜外科学组组长,上海市微创外科中心主任,亚太疝协会创始委员,瑞金医院副院长) 迎接微创外科4.0时代
郑民华教授在本次论坛上回顾了中国微创外科的发展历程。微创外科已进入了3.0时代,精准外科、整体化手术室等概念逐步成熟,过去高难度的手术已成为常规手术。
郑教授构想了微创外科的4.0时代,首先是微创技术的联合应用,包括腹腔镜、机器人、经自然腔道手术等,由于不同的微创技术都有限制,如何扬长避短、各取所长是微创外科医生所应该考虑的问题。其次是医疗机器人的发展,随着深度学习技术的发展,尤其是AlphaGo和Master相继战胜李世石、柯洁等国际顶尖围棋手,人工智能也在逐步进入医疗领域。他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科幻电影中的医疗机器人也会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甚至患者在家里,也能享受世界顶尖的医疗服务。然后是整合医疗的发展,单个学科经常无法满足病人的医疗需求,康复科、心理科、泌尿科、材料科学都成为疝病治疗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更小的切口、更佳的材料、更舒适的术后体验是微创疝外科的发展方向。
3D、4K、VR、全息摄影等耳熟能详的“时髦”概念也在逐步进入微创外科领域,不仅让手术医生操作更舒适,也让技术的传播更容易,尤其是让患者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马颂章
(中国疝学会名誉主席,亚洲及太平洋区域疝学会发起人,北京朝阳医院教授) 期待补片更规范
马颂章教授是我国疝与腹壁外科的奠基人。本次大会,马教授回顾了疝修补材料的发展历程,并提出了对未来修补材料的建议与展望。
“当前补片修补腹壁疝的最大问题是没有充分的证据来说明什么时候使用补片,使用什么样的补片和把补片放置在腹壁哪个层次为好,缺乏可遵循的规律,没有临床诊治指南。”马教授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目前疝与腹壁外科所遇到的瓶颈,就此问题提出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朝阳医院的临床经验总结,并希望能抛砖引玉,与与会的疝学界同道共同开展多中心、大规模的临床研究,为各类腹壁疝的修补提供临床证据,以降低复发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唐健雄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外科学系副主任,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组长,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疝和腹壁外科医师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副会长,亚太疝学会前任秘书长,华东医院大外科主任、普外科主任)
重视基础 造福病患
唐健雄教授在本次大会上回顾了开放腹膜前腹股沟疝修补术的发展历程。从李金斯坦医生提出腹股沟疝的无张力修补术以来,腹股沟疝的补片修补术得到了飞速发展,随着微创技术的介入,腹腔镜下腹股沟疝修补术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然而腹股沟疝是老年人常见疾病,不少病人无法耐受腹腔镜手术所需要的全麻,因此腰麻或者局麻的开放手术仍然是疝修补术的基础。
唐教授从腹股沟区的解剖入手,介绍了开放腹膜前修补术的详细步骤及技术要点,指出了许多年轻医生容易犯的错误。随后,唐教授为与会者演示了标准的李金斯坦及UHS术式,精细的操作、流畅的配合,都令在场专家及同道大饱眼福,堪称外科界的视觉盛宴。
姚琪远
(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学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常委,国际腹壁与造口外科联盟主席,亚太疝协会执行委员,华山医院外科副主任、微创外科主任,复旦大学疝病中心主任) 开创疝手术新天地
本次大会执行主席姚琪远教授为专家同道们介绍了TAPP手术及造口旁疝修补术,并做了TAPP及造口旁疝修补术的手术演示。
TAPP手术是利用腹腔镜技术对腹股沟疝进行修补的术式之一,有着适应证广、复发率低等独特的优势,但对手术操作要求较高,不熟练的操作往往是造成术后并发症的原因之一,因此姚教授详细介绍了TAPP手术的适应证、操作流程、术后常见并发症及处理方式,指出了手术中容易犯的错误。
造口旁疝是一类特殊类型的疝,由于癌症的高发,选择腹壁造口的人群日益增多,据统计,各类造口旁疝的终生发病率高达50%,由此带来的膨出、嵌顿、术后复发率高等问题严重影响造口人群的生活质量,因此如何有效预防、治疗造口旁疝是困扰许多外科医生的问题之一。针对造口旁疝的特殊性,姚教授建立了造口重做的腹腔镜下造口旁疝修补术(Lap-Re-Do术式),结合了开放及腹腔镜修补手术的优点,大大降低了术后复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