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名人生活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04月19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做杠:从弄堂橱柜到乾隆御座
于志刚
  四五十年前,木匠还是上海不少家庭的常客。谈妥工钱,备下饭菜,师傅们带着工具上门。锯哼刨吟,木屑纷扬,在满心的期待中,一二件乃至全套结婚家具出现在主人面前……

  这些登堂入室打工维生的木匠,如今人们是否还记得他们的姓名?他们的“作品”还有多少健在?

  丁酉春节,在距闹市二十多公里的浦东,于志刚对记者聊起他当年学手艺、打家具的经历,不禁让人感慨万千:这位对“乾隆工”孜孜以求的工艺大师、红木“国家标准”制定者之一,居然起步于弄堂橱柜!

  那么,金凤凰又是怎样从草窝里起飞的呢?

  于志刚的童年,是在黄浦江江边码头渡口旁一条普普通通的弄堂里度过的。那时,渡船是连接浦江两岸的纽带,渡口熙熙攘攘,来来往往的人流穿梭于街头巷尾。令于志刚好奇的是,弄堂里摆着的不少崭新家具,对行人充满了吸引力。十二三岁时,“文革”正酣,连学校也停课了,他开始学做木工。板凳、椅子,像模像样。木料太便宜了,买来做成碗橱,他第一次喜出望外地换来5元工钱,那时一个学徒工每月的工资才十几元。于志刚记得,他第一次上门做全套家具,就拿回家35元。

  他真正与红木家具打交道,还是从安徽插队回城、经刨料、打眼、锯榫考核进入耀华木器厂。厂技术科的师傅既能设计又会制作,老法师里有些原是上海滩“水明昌”“毛全泰”等老字号的顶梁柱。与身怀绝技的老法师朝夕相处,颇有悟性的于志刚获益匪浅。他不仅学到了真功夫,而且奠定了此后几十年的从艺准则。有位姓杨的师傅,一般的工人给他当小工都没指望,因为他们刨出的料总与要求相差一二十丝——相当于一根头发丝。而于志刚则能控制在几丝上下。杨师傅爱让于志刚做帮手,并言传身教:“出料要准!”“学做家具,先要学做人,不能作假!”杨师傅的忠告成了于志刚的座右铭。

  “淮国旧” “南国旧”……上海旧货店里工艺精湛的古典红木家具,为他磨炼技艺提供了丰富的实物参照。寄卖的、抄家来的,堆积如山的老家具少人问津,尽管一把红木椅只卖几元;一套红木家具大橱、床、桌椅、高低柜打包卖才七八十元上下;紫檀木家具也只卖一百多元。于志刚流连忘返,仔细揣摩,也经常购买些红木旧料。他痛心疾首:当年乐器厂做乐器,多少红木家具因此被拆。

  改革开放后,一度以出口创汇为主的上海红木家具生产行业柳暗花明。对红木材料的积累,尤其是几次原料交易的“资本运作”,使于志刚拥有了第一桶金。接着,他“下海”建立了自己的企业,高薪聘来老法师。他自己设计,从选材、雕刻到组构、磨髹全流程跟踪,规规矩矩以传统工艺制作可传承百年的明式、清式家具。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圆明园万劫不复,无数珍宝被掠,其中包括一件乾隆御用宝座,至今流落海外,陈列在伦敦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博物馆中。于志刚看到相关图文信息,决定挑战自我,发誓要亲手“再造”夔纹西番莲宝座,再现宝座精美绝伦的风采。十年前,于志刚率他的团队打造出夔龙洋花宝座,虽材质不同,但充满张力的鼓腿、饰有草纹如意的内翻马蹄、内镂洋花的绦环板,以及中西合璧的椅面、扶手、靠背,完美的乾隆工令人叹服!

  而比宝座早几年完成的仿竹节雕鸟纹多宝格,更是高达1880毫米,上下层次繁杂又错落有致。不惜工本的精雕细刻与美玉般晶莹温润的质感洋溢着高贵的皇家气派,基座上的中国兰浮雕活灵活现。汤兆基先生目睹多宝格,情不自禁挥毫:兰香清远。

  2000年以来,紫檀木多宝格、夔龙洋花宝座等相继荣获“中国工艺美术金奖”“上海市工艺美术精品”等十多项荣誉。2009年,于志刚被市府授予“上海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从弄堂橱柜到乾隆御座,于志刚几十年来专注一件事:把传统家具做好。这就是中国的工匠精神: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他书写着一个行业文化承继的传奇。金波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特别关注
   第03版:生活备忘
   第04版:情理与法
   第05版:家庭计划
   第06版:环境周刊
   第07版:缘分对接
   第08版:公告
   第09版:大手小手
   第10版:妈咪宝贝
   第11版:旅游休闲
   第12版:健康讲堂
   第13版:养生保健
   第14版:两性私语
   第15版:家庭收藏
   第16版:名人生活
杨洁:我十年不忍看《西游记》
做杠:从弄堂橱柜到乾隆御座
家庭周刊名人生活16做杠:从弄堂橱柜到乾隆御座 2017-04-19 2 2017年04月19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