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密苏里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老师对父母参与度的评价,可以准确预测孩子的学业和社会成就。如果老师与家长有良好的关系,或者认为这些家长是积极参与孩子教育的,老师就可能对这些孩子倾注更多关注,或者为这些学生付出更多努力。
■ 见习记者 陈丽娜
1 老师对家长的印象影响孩子成绩
有些家长认为,孩子送到学校后就是老师的事情了。不过在许多老师眼中,并不是这样。上海某公办小学三年级班主任刘老师经常会在家长群中转发一些家庭教育的文章,诸如《孩子成绩好,靠老师更靠父母》《家长谨记:孩子逆袭全靠你》之类。他说:“家长如果比较关注孩子的学习,经常跟我交流一下孩子的表现,询问自己有什么可以帮助孩子的,通常这样的家庭,孩子学习成绩都蛮好的。”
近日,密苏里大学教育学院的研究人员通过实验发现,家长与老师建立关系的重要性,而通过一些方法提升老师与所有家长建立好的关系是非常必要的。该学院Keith Herman教授说,“多年来的研究已经表明,老师的看法,甚至是他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潜在看法会极大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如果老师与家长有良好的关系,或者认为这些家长是积极参与孩子教育的,老师就可能对这些孩子倾注更多关注,或者为这些学生付出更多努力。如果老师认为父母忽视孩子的教育,这个观点可能会影响到自己跟孩子和家长的互动。
实验中,研究者随机找到100多名老师,接受长达1年的与家长建立关系的训练项目。这些老师与超过1800名学生和家长进行互动,研究者会调查他们与这些父母的互动数量和质量,以及这些父母对孩子教育问题的参与程度。研究人员还收集了他们对学生的社会化行为、学业成绩的评级和观察。调查结果发现,当老师确定这个孩子的父母是积极参与教育的,孩子就表现出更高的亲社会行为和更好的学业成绩。
消极的看法会带来消极的行为。如果孩子有社交行为问题和学业问题,或者父母收入较低、受教育程度不高,老师会报告与他们的交流不是那么舒适。换言之,最需要得到积极关注和支持的家长,往往与老师的互动中最不被看好的。幸运的是,这项研究表明,我们可以支持老师,帮助他们改善与所有家长的关系,从而更好地教育所有孩子。同时,也鼓励家长更多地参与到教育过程中。
研究者还发现,如果老师接受了这种与家长建立关系的培训,那么他负责的班级上,那些家长也随之提升了与老师互动、联系的频率,展现出更高的参与性。
2 互相理解是良好沟通的基础
如果老师还没有接受相关的培训,那么家长该如何做,让老师看到家长们是重视孩子教育的呢?
“有些家长会觉得跟老师聊天很紧张,又怕打扰老师工作,其实,老师还是很欢迎家长的,尤其是放学后家长去接孩子的时候。这是最好的和老师交流的机会。”张群是两个孩子的妈妈,老大在一所民办初中上六年级,老二还在幼儿园牙牙学语。说到和老师相处的方面,这位妈妈颇有自己的心得。“我是一个很主动与老师沟通的家长,老师也是人,他们上一天课下来也很累,家长也要理解他们。”有一次,她去接孩子放学,数学老师在教室里当着孩子和她的面说孩子的数学很糟糕,希望家长督促一下,语气比较生硬。遇到这事,大多数家长的反应是立马将脸转向孩子,板起面孔来数落孩子,而张群却没有这么做。“我的教育理念是,我不会当着老师的面批评孩子,我指着孩子写的字和数学老师说‘老师您看,孩子字写得还不错。’”回家后,张群特意与孩子对所学的数学知识点进行差缺补漏,发现症结所在。张群说,之后几次再遇到这位数学老师时,她也会和他聊聊孩子的学习情况,互相之间也慢慢增进了解。她了解到,数学老师一天要上好几堂课,一个班有50名左右的学生,一天下来已经很累了。“如果家长与老师沟通不畅,也要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一下。双方都希望获得对方的尊重,但是大家互相不了解,都把自己保护起来。老师与家长一旦建立了信任,沟通就顺畅、简单许多。”
李静是一位班主任,她还记得一年级新生报到时遇到过一些不理解老师的家长。“一年级新生入学后,学校要求班主任把每一个学生的档案输入电脑,我记得那时加班到夜里10点。其中一个孩子的资料不完整,我就打电话问学生家长,结果对方却骂骂咧咧,小声嘟囔影响他睡觉,当时我感觉真是又气愤又委屈。”李静坦诚说,之后几天看他的孩子总觉得怪怪的,“后来我觉得自己这态度是不对的,孩子又没有犯错,为什么要将情绪对着孩子呢?”李静说,这个孩子学习、生活各方面优秀,并不像没有家教的孩子,家长那天的反应是不是有什么特殊的原因。她鞭策自己是一名教书育人的老师,怎能自己心态不平衡呢?后来有一次和孩子妈妈聊天时得知,那天孩子爸爸和别人生气又喝醉了酒,才不分青红皂白说了那些话。“我听了这些话后宽心不少,自己也十分内疚那几天对孩子有不好的看法。”李静说,这件事也让她懂得了主动与家长交流的重要性,如果在那晚电话之后,主动再与孩子的家长进行沟通,或许双方之间的误解就能早日消除。
“有些家长喜欢用QQ或者微信跟老师聊天,其实老师也很忙,盯自习、备课、检查卫生、上课,线上交流往往费时又说不清楚。如果是比较复杂的事情,最好还是跟老师单独约一个时间,面对面沟通,才能最大限度的相互理解。”
3 密切交流形成教育合力
“我儿子有段时间与班级里其他同学闹别扭,态度、情绪都不佳。我就提前跟老师说,希望老师能够在批评方式上稍微注意一下,不要把这颗炸弹给点爆了。老师知道后,在讲话方式上就没有那么严肃,相反还会因势利导,帮助孩子。”的确,许多老师是愿意听家长分享孩子的日常,因为越多了解孩子的课外生活,老师就越能有针对性地按照孩子的习惯安排学校生活。这样做还能让老师感受到家长对他们的信任,拉近彼此的距离,也减少老师学生之间的矛盾。
孩子上学后,每个家长都很在意老师对自己孩子的态度,特别希望孩子能得到老师的特殊关注。但是老师很难像家长一样对待每个孩子——不是由于责任心的缘故,而是由于角色不同,关注的方式也不同。“家长的这种想法可以理解,因为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优秀的。”在一所公办小学教英语的唐老师说,“但是,和家长关系的好坏与学生无关,我会一视同仁对待每一个孩子。如果孩子学有余力,我会对他提更高的要求;如果孩子接受能力不那么快,我会让他慢慢跟上节奏。”
有时,家长与老师之间的沟通也能让老师发现孩子学习上不足的地方,可以更深入地教授,而这需要家长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的付出。
有一位学生的父亲是老板,他从孩子一年级开始就特别关注孩子的学习,尤其是英语这门学科。但是英语老师倪萍希望家长多参与到孩子的学习中,由于这位家长自身没有英语基础,他问倪老师“我现在开始学习英语还来得及吗”?
之后,几乎每天放学时都能在教室看到这位家长的身影,从一开始个别单词发音不准到句子语调区分,再到后面已经学会一些语法知识点,他会向倪老师询问不懂的地方。“这都是孩子每天晚上把当天学到的英语知识交给他,家长有不懂的再来问我,然后回去再和孩子探讨。”倪萍说,“这样我也能更好地发现孩子对哪些知识点还没有很好地理解,在课堂的教学上也能更深一步去讲授。”这位同学上二年级后,英语成绩的确在班上名列前茅。倪萍表示,她很敬佩这位家长以身体力行的方式参与到孩子的学习中,给孩子树立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榜样。
4 两者关系的底线不能破
北京四中校长刘长铭曾表示,“我可以非常负责任地说,凡是家长不与学校配合的,结果都是悲剧,这在我的教育经历中无一例外。”他认为,在孩子面前,家长要极力维护学校和老师——不是假惺惺地做戏(因为孩子都能察觉出来),而是要真心实意地用换位思考的方式做好孩子的工作。
虽然社会上有各种针对老师的负面观点,但是如果家长也带着这样的目光去面对老师,把负面评价强加给每一个活生生的老师,其实是非常不好的。老师也能感受到。“就像看见自己一样,你也要看见老师的辛苦和付出。多想想老师每天教学的辛苦。做老师是非常不容易的,老师也是人,她更需要信任、欣赏、支持和帮助。我每次带着这样的心态去面对老师的时候,就会更容易理解老师,老师也能感受得到,她也会理解我,支持和帮助我和孩子。”有着两个孩子的妈妈张群认为,家长与老师之间的关系再好,但是有些底线不能突破。“我觉得与老师沟通最好不要带着目的性,孩子其实也会感受得到。如果家长出于关心孩子的正常诉求与老师沟通无可厚非,但是孩子的发展最后还是看其个体本身的主观能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