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项调查历时8年,先后开展1次基线调查和2次追踪调查,入户访问近1200户上海地区“80后”家庭。“80后”是承上启下的一代,调查发现,他们传统与自主并重、压力与韧性兼具,在社会变迁和代际夹层中展现出日渐多元的态度、行为与未来愿景。
调查发现,上海“80后”在结婚、生育、代际关系等方面都呈现出传统与自主并重的新时代特征。
一方面,上海80后的结婚年龄明显推迟。原因之一是“80后”的婚前同居率上升至四成,30岁至34岁调查人群中未婚的比例已上升至男性19.2%、女性12.5%,婚姻中学历“男强女弱”的现象已发生根本性改变,妻子受教育年限与丈夫相当或更高的婚姻已占83%。另一方面,“男长女幼”、“门当户对”的婚姻依然是主流,夫妻双方均为农业户口以及夫妻双方均为非农户口的婚姻、夫妻双方均为上海户籍与夫妻双方均为外地户籍的婚姻都占据近八成,近一半“80后”的配偶是通过介绍认识的,且主要介绍人是长辈亲戚或父母。婚姻满意度与结婚年限呈现U型曲线,在第一年蜜月期后,婚姻满意度呈下降趋势,在5~7年间处于低谷,然而历经七年之痒仍未解体的婚姻将再次回温。
家庭内部决策权的分配呈现出男性主管家庭重大开支,女性主管日常开支与子女管教,特别是子女教育。值得欣慰的是,在关于妻子是否应该工作这一话题上,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已形成共识应由妻子自己决断。
当然,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背离也是“80后”的一个行为特征,随着中国的生育政策逐步放松,上海“80后”的理想子女数由2012年的1.58上升至2016年的1.7,但二孩生育意愿依然薄弱,仅有13.1%的被访者愿意生二孩,不愿意生二孩的前三个理由是养孩子太贵、房子不够大和时间不够。
代际关系方面,仅有20%的“80后”希望与父母同住,但受到现实条件的约束,现实中约三分之二的“80后”与父母同住。“80后”与父母的互动与互助也是频繁而紧密的。超六成“80后”的父母经常帮助其料理家务,与此同时,超一半的“80后”每周至少有一次为父母提供日常帮助,将近四成的80后每天会通过电话、视频、短信等方式联络问候父母。
更重要的是,在照顾子女的过程中(外)祖父母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超过90%的“80后”在孩子上学前都离不开自己父母的帮助,而且多数父母每天都会帮助照看(外)孙子女。当“80后”遇到困难时,寻求帮助的首要渠道仍是父母或配偶,即便已过三十而立之年,家庭仍是他们最重要的避风港。
通讯员 宗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