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宁区人民检察院是中国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的诞生地,30多年来,一直坚持优良传统,培养了一批理论素质扎实、业务水平优异的“未检人”。
尤丽娜是长宁区未成年人案件刑事检察科副科长,别看她是一名80后,从事未检工作已逾9年,9年的未检工作经验令她充分认识到:没有天生的坏孩子,涉案未成年人犯罪大多是一念之差,所以要帮助他们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引导,才能从根本上遏制未成年人犯罪。
做“一时的拐杖”, 不做一辈子的依赖
在尤丽娜的工作经历中,有一位女孩令她印象深刻。小艾(化名)是一个16岁的小女孩,一天,她在东华大学旁的小店里吃着麻辣烫。一时冲动,抢了邻座一位女大学生的包。包里有钱包、手机、信用卡等物品。
“没多久小艾就心生悔意,拿出钱包里的钱后,用被害人的手机发短信联系对方的朋友,通知她钱已经拿走了,里面的证件想要还给对方,并与对方约定了时间地点。”尤丽娜说。
后来小艾因抢夺被提请审查起诉,来到检察院后,她一直不肯开口说话。
“小艾个子瘦小,还没有那名女大学生高。提审的时候一句话也不说,一直哭。”尤丽娜说,为了解开孩子的心理防线,她运用心理学原理耐心引导,让小艾用画笔代替诉说。
通过对画面的观察与解读,尤丽娜敏锐地判断出小艾的“心墙”来源于家庭。“房子代表着家庭关系,小艾画的房子是没有门窗的,房顶像塌了一样;她画的人是没有下半身的,人物的手都是尖的。”
在她推心置腹地疏导下,小艾终于道出原委:她从小在养父母身边长大,听说自己的亲生父母都在上海,便一心想到上海寻亲。可来到上海人生地不熟,不但没找到亲人,反而感受到与身边人巨大的经济落差,于是一念之差,小艾进行了抢夺。
听到小艾多次说到“有时真不想活了”这些话后,尤丽娜心中一惊,判断小艾有悲观厌世的倾向,便主动给出自己的手机号码,并在随后3个月的帮教期内,随时随地接听小艾的电话、回复她的短信,在小艾情绪不稳时进行劝慰、引导和陪伴。
一天,小艾向尤丽娜表示,她想将自己打工挣的钱给那名女大学生作为赔偿。“被害人选择了原谅她,并托尤丽娜告诉小艾要好好生活,没要小艾的钱。”尤丽娜说,小艾知道后,心里的包袱放下了许多。
持续的心理疏导终于让小艾放下固执,回到养父母的怀抱。由于情节轻微,考察期满,因表现良好,检察院最终对小艾作出了不起诉决定。
回老家后,小艾仍会经常打电话向尤丽娜询问生活或工作上的意见。最终,靠在上海打工挣的钱,小艾在老家自己开了一家店。
后来,小艾还邀请检察院的工作人员去参加她的婚礼。“一直有人说我们要做‘检察官妈妈’‘法官爸爸’,但我认为我们是在孩子最需要的时候做一根拐杖帮她一时,不能让他们太依恋我们而失去了独自思考的能力。”之后,尤丽娜给小艾打了一通电话,她代表检察院的叔叔阿姨向小艾表达了祝福,希望她可以忘记从前的事情,开始新的生活。
“教育于既然”,
更要“防患于未然”
在长宁区人民检察院还有许多像尤丽娜一样的未检人,他们积极探索未成年人帮教一体化检察工作新机制,在办案中教育、感化、挽救每一个涉案未成年人,在区内设立两个涉罪未成年人观护教育基地,帮助他们尽早回归社会。
未成年人检察工作,其实在案外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尤丽娜一直认为,未检工作既要“教育于既然”,也要“防患于未然”。
长宁未检专注于从源头着手,在“防”字上动脑筋,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延伸到学校、社区和家庭,关注重点高危人群,积极开展来沪未成年人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另外,还通过模拟法庭、法制夏令营、法制讲座、拍摄播放法制教育微电影等多种形式,先后对全区所有职技校生、10余所中小学以及各个街道的数千名未成年人开展法制教育。提高未成年人自我保护的意识。
近年来,长宁区未成年人案件刑事检察科被上海市检察院多次授予集体嘉奖、集体二等功等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