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一版要闻
     
本版列表新闻
     
2018年07月11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时光里的家园》:百姓自己修的历史
沈怡筠
■赵家桥25弄12号门楣手绘
陕西北路手绘图
  ■见习记者 沈怡筠

  “我们希望做一本感觉不一样的书,市民气息、烟火味浓一些,原汁原味的书。”历时一年零四个月,全国首部社区微志《时光里的家园——上海市静安区社区微志选辑》(以下简称《时光里的家园》)诞生了。在首发仪式上,静安区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叶供发表示,在此之前,静安区也修过区志,但是静安区的社会生活很难描述,因为是五方杂处、华洋融合的地方,这个地方有什么风俗、餐饮,很难在志书中用比较平衡的篇幅表述清楚。为此,静安区地方志办公室通过微信公众号向社会招募,希望用百姓的视角去编写一部百姓的历史。

  那些消失的老上海名词

  “原来我就生在这里,赵家桥就在这个马路对面的一个地块。1962年就近入学的规定,使赵家桥一帮儿时邻里发小成为了‘同班同学’。”李晋海,1955年生于静安寺附近,长大在这里,工作、退休也在这里。在他的记忆中,赵家桥有两家“老虎灶”。“老虎灶”对于很多80后、90而言是一个陌生的名词,曾经的老上海居民每天都要提着竹壳热水瓶、铜吊(上海方言,铜制或铝制烧水壶)去“老虎灶”打水。

  “现在的年轻人大概从来没有听到过‘补碗金刚钻’了吧。”在李晋海采访的一位老邻居张新德口中,他再次听到了“补碗金刚钻”这个名词。在老上海,曾经有个走街串巷的修理手艺活儿——补豁裂的瓷碗、砂锅,使它们能继续使用,而金刚钻就是用来修补的工具。所以有句俗语叫:“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

  “文章写好之后,寻找老照片花了很长的时间。”对于李晋海而言,寻找老照片不是件容易的事,当他得知曾经有一个老邻居非常喜欢拍照,他就去找,然而,这位老邻居已经过世了。后来老邻居的孩子告诉他照片找到了。“没有人知道那些照片的价值,但是放到我的文章当中,就可以还原昔日的场景。”

  原住民写自己的故事

  “这本书的作者几乎都是静安原住民,都是写自己的故事,特别有感情。”《时光里的家园》执行副主编竺慧君也是一个土生土长的静安人。书中的《西王小区》就是出自竺慧君之手。

  在竺慧君的采访中,一位1951年出生在西王小区的“宣记私房菜”的老板宣解良回忆道:“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68弄20号的铺面是父亲的成衣店铺。”后来因为宣解良爱好烹饪遂改成了私房菜饭馆。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北京西路707弄口有家烟纸店,店内有传呼电话。”小时候的宣解良还为赚零花钱喊过电话,每个0.03元,一天喊10个,就赚了0.3元。这对于当时的宣解良来说可谓是一笔“外快”了。

  “我一出生就和静安寺老洋房接触,到现在半个多世纪了,太熟悉了。”另一位原住民作者李明娜在撰写的时候选择了原闸北区临汾街道的一个居民区。“70到90年代,上海诞生了很多这样的居民聚集区,原先大多是农田,后来成为了规划配套齐全的宜居之地。” 临汾路380弄建于80年代末90年代初,鲜有文字记载。李明娜和居民区书记、居委会主任等一点点走访、了解、记录。他们带着原住民提供的线索,到上海图书馆地方志文献馆查阅,追溯到该居民小区曾属江湾金家塘自然村落,形成于清末。往上溯,江湾地区出水成陆于唐代前,迄今已有1400余年了。

  《时光里的家园》这本书有着鲜活的生命力,是一部有烟火气的“微志”。来自社会的不同人士都成为了这本“微志”的作者,他们以居民的视角写成了这本书。让《时光里的家园》真正成为一部百姓自己修的历史书。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特别关注
   第03版:生活备忘
   第04版:家庭计划
   第05版:申城纪实
   第06版:情理·产业
   第07版:家居生活
   第08版:生育关怀专题
   第10版:妈咪宝贝
   第11版:旅游休闲
   第12版:健康讲堂
   第13版:养生保健
   第14版:两性私语
   第15版:缘分对接
   第16版:名人生活
《时光里的家园》:百姓自己修的历史
叶永烈:我的小家巨变
保护宝宝乳牙不要闯三大误区
宋庆龄给予沪上文化界“雪中送炭”的帮助
哪些减肥药既安全又有效?
报头
家庭周刊一版要闻01《时光里的家园》:百姓自己修的历史 2018-07-11 2 2018年07月11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