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特别关注
     
本版列表新闻
     
2018年08月08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走进城市之心
南京东路街区的百年变迁
▲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跑马厅全景
上海市测绘院编制的南京东路街道1948年影像图(局部)
工部局格致公学
  焦点关注

  在上海,南京路步行街家喻户晓,这条百年老街以及辐射的街区承载着老上海的历史,凝固了几代人的记忆。在街区内,有上海的中心地标人民广场,有上海市人大、上海市人民政府等办公地,有市中心规模最大的地铁换乘和公交集散地,有“中华商业第一街”南京路步行街,有上海博物馆、上海大剧院、上海音乐厅等文化机构。这样一个融行政、交通、商业、文化为一体的区域,100年前,却是上海县城西北一片河港纵横的农田,人民广场一带分布着70余所农舍。

  记者 吴赛华 整理报道

  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6月8日,“城市之心——南京东路街区的百年变迁”图片展在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举行。此次由南京东路街道党工委、办事处联合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黄浦区档案馆共同举办的展览,以南京东路街区的百年变迁为主线,从历史沿革、文化传承、商贸发展、里弄微更新等不同视角,全景式展现了街区发展的历史进程和时代旋律。开展以来,吸引了许多观众前来一睹百年街区的风采,领略这块在上海乃至中国近现代城市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土地上汇聚的历史之美、人文之美和建筑之美。

  近年来,南京东路街道一直致力人文之城的探索和实践。2017年,街道与上海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合作出版了《上海城市之心——南京东路街区百年变迁》一书,系统地梳理了街区百年的历史文脉和底蕴;还整理汇编了40个历史建筑和10条百年里弄的故事,制作二维码安装于历史建筑外墙,行人游客通过扫码就能迅速、直观地了解到建筑背后、里弄里面的历史故事。  

  本次展览共收集历史图片近2000张、影音视频11部、相关书籍30册,是历年来反映南京东路街区历史沿革和发展脉络的一次完整详实的展览。展览期间,还举办了名家主题讲座、读书分享会、进楼宇、进学校等系列活动拓展展览的内涵,扩大影响力,凝聚社区共识。

  1

  上海城市之心的诞生

  中国史学会副会长、上海历史学会会长、上海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熊月之教授认为,一个城市的中心区,通常是这个城市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宗教等方面的多功能集聚区,是这个城市历史积淀最为厚重的区域,也是产生、演绎城市故事最为丰富的区域。

  1843年开埠以前,上海城市中心区在今人民路、中华路环绕的区域内。开埠以后,租界崛起,上海出现多中心格局:华界政治中心先在县城,后来移至江湾五角场一带;法租界中心在法大马路即金陵东路一带;公共租界中心则在东起外滩、西至西藏路一带。1945年抗战胜利以后,先前的“一市三治”行政格局随着租界的消亡而不复存在,上海市政中心移至原公共租界中心地带,汉口路、江西路口原公共租界工部局办公大楼成为上海市政府大楼。1949年上海解放以后,行政中心也一度设在这里。此后,东起外滩、西至西藏路、北起苏州河、南至延安东路,这一区域即被认为是大上海城市中心区的中心地段。

  一个半世纪以来,中国许多体现摩登、领导潮流的现代化市政设施,都起始于这一区域。中国最早的煤气灯、电灯,从这里开始;中国最早的铁藜木路、有轨电车、自动扶梯,从这里开始;中国最早的霓虹灯、摩天楼、大型综合游乐场,从这里开始。

  就历史文脉而言,这一街区是多重城市特色集聚、交会、重叠的空间。四大公司的兴起,使南京路一跃成为中华第一商业街,两侧分布着众多的休闲娱乐场所,包括新新舞台、新世界游乐场、大光明电影院、大上海大戏院、新光大戏院、卡尔登大戏院、大舞台以及先施公司、新新公司的屋顶游乐场等。24层的国际饭店,更是雄踞中国高楼之首长达半个世纪。

  作为城市中心,也必然处于时代新思潮的中心。1919年,上海民众响应北京“五四”运动,进行罢工、罢课、罢市,在南京路举行声势浩大的游行,号召抵制日货、严惩国贼。1925年,南京路发生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抗议活动席卷全国,拉开了第一次大革命高潮的序幕。淞沪抗战时,南京路成为抗日宣传的前言阵地,救亡歌曲回响不绝。

  1949年以后,南京东路街区在经济、文化方面仍然保持领先地位,人民广场成为上海市民的社会活动中心。南京东路街区从近代至今的百年变迁过程,展现了“上海城市之心”的经济结构、民情风俗、社会生活等,是上海的地理中心与行政中心,其历史发展脉络,是上海百年城市变迁的一个缩影。

  2

  从“跑马厅”到“人民广场”

  人民广场地区的核心部分,前身是旧上海著名的跑马厅。1850年,英商霍格等人组织上海跑马总会。在现南京东路、河南中路交会处以每亩不足10两白银的价格“永租”土地82亩,开辟第一个跑马场,俗称“老花园”。后因地价飞涨,1854年以每亩超过200两白银的价格卖出,另在浙江路与西藏路之间的南京路西侧以9700两银圈地172亩,建造第二个跑马场,称“新花园”,由今湖北路、浙江中路、芝罘路、西藏中路、北海路组成的环路,即当年第二个跑马场原址。1961年跑马总会又以100036两银的高价出售“新花园”,翌年又在清政府同意下,以每亩25两白银的低价强征今西藏中路、南京西路、黄陂北路、武胜路所围起的农田466亩,建成号称远东第一的上海跑马厅。除每年春秋两季的赛马活动外,各类体育活动和赛事非常频繁,吸引了大批市民积极参与。抗战时期,侵华日军盘踞在此。抗日战争胜利后,跑马厅又成为美军军营和剩余物资的仓库。1951年8月,上海市军管会宣布接管跑马厅,将南部辟为人民广场,北部改建为人民公园,跑马总会大楼改为上海图书馆,上海体育宫也曾位于此区域。建国后至80年代,人民广场长期作为上海市民集会和举行大型活动的场所,每逢国庆节举办隆重庆典。

  1992年启动了人民广场综合改造工程,把以硬地为主的集会场所改建为以绿化为主的现代化园林广场,原上海图书馆迁至淮海中路新馆,上海美术馆进驻原跑马总会大楼,市人大常委会和市政府也迁入了新建的上海市政大厦(1997年更名为“人民大厦”)、上海博物馆、上海大剧院、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等文化设施相继向市民开放,人民广场由此成为了上海的政治、文化中心。

  在1937年绘制的“上海市区域现状图”中,以“跑马场”为中心,一个集商业、娱乐、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城市核心区更加成熟,并出现了大片的住宅区。上海市测绘院编制的南京东路街道1948年影像图中,跑马场已改名“公共体育场”,以此为中心,形成上海的一大交通枢纽。从昔日的跑马厅到如今的人民广场,街区在变迁,城市在更新。

  3

  西学东渐中的名人与名校

  格致中学前身为“格致书院”,系晚清重臣李鸿章、英国驻沪领事麦华佗等倡办,旨在使国人“便于考察西国格致之学、工艺之法、制造之理”。这所中西合办的学府是近代中国最早系统传播自然科学知识、培养科技人才的新型学堂之一。格致书院初创时的中流砥柱徐寿、傅兰雅、华衡芳、伟烈亚力、徐建寅、赵元益等,也是中国洋务运动摇篮之一的江南制造局及其翻译局的核心人物。他们各领学科风骚,精通机械研制、传世科技译著。如此触类旁通、多元建树的精英汇集,奠定了“格致教育”经世致用的实学根脉。其后,王韬、傅兰雅等人对书院课程设置、考试方式与内容的革故鼎新,更清晰反映了书院联系实际、探索社会转型的济世心态和求学轨迹。格致书院中西方董事的长期通力合作,不仅推动了院务的理想运作,更为中西方的文化通融树立了典范。

  格致书院1913年移交公共租界工部局,改名华童公学。1916年迁至现址(广西北路66号),建新校舍改名工部局局立格致公学。1937年改为上海特别市市立格致中学。1949年5月上海解放,改名格致中学。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特别关注
   第03版:生活备忘
   第04版:家庭计划
   第05版:申城纪实
   第06版:申城纪实
   第07版:缘分对接
   第08版:情理·产业
   第09版:大手小手
   第10版:妈咪宝贝
   第11版:旅游休闲
   第12版:健康讲堂
   第13版:养生保健
   第14版:两性私语
   第15版:家居生活
   第16版:名人生活
走进城市之心 南京东路街区的百年变迁
家庭周刊特别关注02走进城市之心
南京东路街区的百年变迁
2018-08-08 2 2018年08月08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