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长牙发痒。长牙时期会因为牙龈黏膜受到刺激而发生牙痒的现象,宝宝有咬东西的欲望但无法得到满足,于是就开始咬人。这属于生理现象,家长不必过于紧张。
2、情感表达。对于1-2岁宝宝而言,由于语言比较贫乏,尚不能用语言表达他们的生活感受,所以常常喜欢通过咬人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包括高兴和喜欢某人。
3、好奇模仿。有时宝宝咬人是一种模仿行为,是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方式而学习到的。宝宝好奇心强,当看到别的小朋友咬人时,会觉得是件很新奇的事,于是自己也会尝试着去咬人。
4、发泄情绪。部分孩子性格霸道、任性,当要求没有被满足,心理感到不满时,也会通过咬人去发泄出来;此外,如果看护者忽视宝宝的安全需求,让他一个人独自玩耍,会导致他对新鲜、陌生环境的害怕和恐惧,咬人成为他保护自己、战胜恐惧的唯一方式。
宝宝爱咬人该怎么办呢?如果宝宝出现了咬人行为,家长不要第一时间去阻止、责怪,应该注意观察,找到宝宝咬人的原因,对症处理。
1、缓解宝宝出牙不适。对于处在长牙期的宝宝,为了满足他磨牙的需求,可以给他一些安全的东西来咬,如牙胶或磨牙玩具。另外,要及时添加辅食,应多给予一些纤维较丰富的新鲜蔬菜及水果,如白菜、菠菜、苹果、雪梨等,将这些蔬果切碎成丝或细粒状食用,让孩子有更多的咀嚼机会。
2、让宝宝学会用语言表达。在1-2岁阶段,要教孩子用其他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也要多教孩子说话,学会用语言表达,而不是咬人。要明确地告诉宝宝,咬人是一种错误行为,咬人会伤害别人,带给别人疼痛,不应该去模仿。看到孩子要咬人时,可以用其他宝宝感兴趣的物品转移注意力,或教他借助于其他的情绪宣泄方法来替代这种不良行为。妈妈要尽量克制情绪,以抱抱他、亲亲他的方式来影响宝宝的行为,引导宝宝用语言、手势、拥抱表达情感。
3、不要让宝宝太兴奋。有研究表明,充足的睡眠可以平静宝宝的情绪,当他们心理有不满时,也不至于极端地采取咬人行为。另外,家长还应该注意保持家庭气氛的和谐,增加孩子日常的游戏活动,让宝宝玩安静的游戏,不过分抑制孩子的行为,这样可以有效地控制孩子因咬人而产生的兴奋情绪。
4、多一些亲子活动。有的宝宝会因为想吸引爸爸妈妈的注意而咬人,家长应该多陪伴宝宝。家长要注意,亲子关系不是时间关系,而是质量关系,亲情质量是发展宝宝亲子关系最重要的因素。建议家长最好每天固定一个专门属于宝宝的亲子互动时间,全家一起做游戏,暂时放开工作和家务,这是增进感情的最佳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