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95后”正式步入社会,这些职场新生代在择业观上所呈现的态度格外引人关注。近日,LinkedIn(领英)以15万用户(含“80后”、“90后”和“95后”)为统计分析对象,发布了“第一份工作趋势洞察”。这份报告中一组有趣的数据引发热议:“70后”的第一份工作平均超过4年才换,“80后”则是3年半,到“90后”骤降到19个月,“95后”更是仅仅在职7个月就选择辞职。
“95后”频繁跳槽是太过草率冲动或是勇气十足,还是时代赋予年轻一代更自由追逐兴趣和梦想的底气?
记者 邓漪蒙
1
离职,迷茫没有方向
丹丹(化名)今年6月从上海某高校毕业后,加入了一家新媒体公司。干了不到3个月,她便毅然决然地辞职了。一方面,丹丹一时难以适应新媒体工作的强度和压力,另一方面也因为她内心的迷茫和困惑。
“我很迷茫,没毕业的时候想找份有挑战性的工作,毕业之后又有养老的思想作祟,一直在出去闯和安稳度日间纠结。总体来说,我希望找一份朝九晚五,离家不要太远,还能让我的兴趣保鲜的工作。”丹丹描述说。
辞职后,丹丹也尝试投递了不少简历,但仍没有遇到满意的职位。因为专业的关系,她去面试一家公司的行政岗位时,被明确告知该岗位没有竞升空间,这让丹丹有点沮丧。“虽然我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但是我很在乎这份工作能否为我带来实质性的成长。”丹丹表示,她也同样看重工作的薪资福利和职场关系。
实际上,丹丹初入职场后出现的迷茫心理绝非个例。校园教育和就业市场的脱节由来已久,这使得刚走出象牙塔的毕业生,在面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异时产生了巨大的心理落差。具有20余年互联网职业教育经验的课工场创始人肖睿博士在一个报道中表示说, “‘95后’频繁且短暂地更换第一份工作,一方面在于他们更加追求独立自主,关注自身感受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一旦发现工作与期待不符则会更快作出其他选择;另一方面,这样的趋势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学校教育与就业市场之间的落差。由于缺乏对于行业、职业缺乏实际了解,学生选择第一份工作时往往过于盲目,入职后对于工作内容和工作节奏都无法适应,从而出现失落和迷茫的情绪。”
在和丹丹的对话中,记者发现,她对工作的要求同时包括朝九晚五、有成长性、兴趣保鲜、离家近、职场关系单纯和薪资福利。诚然,“95后”在择业时最看重职业的成长性,但由于缺乏对职场的充分认知和准备,他们通常对工作的各个方面均抱有很高的期待。因此,不少“95后”希望通过一次次“试错”最终寻找到各方面较为满意的工作。
2
跳槽,为了更多可能性
小敏(化名)出生于1995年,算上实习的经历,她已经工作了将近两年时间。不久前,小敏辞去了国企稳定的工作,跳去了一家从事大数据和区块链的创业公司,担任市场总监,负责社群运营和品牌宣传工作。
小敏认为自己十分幸运,第一份工作为她提供了一个好的平台,让涉世未深的她在其中快速成长,也在服务创新创业的同时更清晰地听到科技的“脉动”,并接触到一群优秀且有梦想的年轻人。受此影响,小敏开始关注区块链的技术和应用,也因此“邂逅”了目前任职的这家新公司。
很多人对她的选择感到诧异,毕竟放弃国企的工作投身一个前景尚不明确的行业和一家创业公司,需要承担不小的风险。“我觉得人生应该丰富多彩,我爱吃大米粥,也想去试试火锅、麻辣烫,就算我可能会生病拉肚子,但我仍希望自己跳出舒适圈,为未来创造更多的可能性。”小敏告诉记者。
对于“95后”跳槽频繁的现象,小敏认为,这是一种社会资源的自主流动。得益于宽松的就业环境和相对富足的物质基础,她在择业时看得更长远,成长空间、工作效率、职业匹配度是择业时最看重的因素。
“不光是‘95后’在意这些事,‘90后’、‘80后’、‘70后’甚至‘60后’,他们应该都会在乎这些事,只是‘95后’更有底气迅速辞职吧。”小敏说。
3
坚守,在工作中学习积累
在“95后”正式步入职场这两年间,有人迷茫没有方向,有人投身朝阳行业,有人则选择继续坚守。
小六(化名)目前就职于一家从事AR技术开发的企业,在公司负责市场线上推广。她的专业是电子商务,所以当前的岗位和专业比较对口。入职一年整,小六对自己的第一份工作还算满意,基本符合自己的职业规划。“我之后的职业打算是做线上推广、流量转化增长这一类。”小六说。是否符合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工作的具体内容和工资待遇是小六在择业时最看重的因素。
小六表示,市场部的职位薪资普遍较低,有时还有业绩要求,加班也挺常见,所以跳槽率相对较高。不过她目前并没有跳槽的打算,她说,只有当这份工作已经做得比较娴熟,遇到职场“天花板”或者工资待遇跟不上时,她再考虑换工作。
据小六的观察,周围的同学不少都是“1年1跳”。“他们大多都是对自己的工作内容不满意,并非是对未来没有规划、随便跳槽的。有的人喜欢折腾,有的人喜欢稳定,这个也要因人而异。”小六说。
4
为何“95后”热衷换工作?
其实,“95后”择业态度的变化并非我们看上去那么简单。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分工更加精细化,新兴的行业催生出大量新兴的职业,大公司、“铁饭碗”对于年轻人的吸引力正逐渐减弱。同时,在这个时代,获取信息的渠道也更加多元化,这样的便捷也是曾经需要靠买报纸投递简历的“70后”“80后”所无法企及的。创业、当网红、开网店、做自媒体、做游戏解说……无疑,中国经济的发展给予年轻人更多的选择和机会。根据智联招聘的一个调查,在就业、升学、创业之外,有高达9.8%的毕业生选择了“慢就业”。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95后”比父辈更清晰地知道自己要什么。对比之下,“80后”漾哥告诉记者,他大学毕业时并没有太多的想法,面前有两个offer,他觉得要为民族企业做贡献,就去了南方的一家技术公司,一干就是十年。“我选择工作优先考虑的两大因素,一是跟自己的价值观相符,比如那时我看一些国内公司的宣传片感觉热血澎湃;另外是要有安全感,换句话说就是公司不能太小。”漾哥说。这两年,他入职一家国有投资公司,每年都有一些刚毕业的新同事加入。依他的观察,年轻一代的职场人想法比较多,见过世面,更有格局,胆子更大。
新一代年轻人有这样的胆识也不难解释。伴随着中国互联网发展成长起来的这代人,他们从小浸润在“爆炸”的信息中,享受着经济和科技发展的红利,见多识广的他们心智成熟得相对较早。和父辈相比,“95后”更注重平等,喜欢扁平化的管理模式;自我意识觉醒,遵从内心的声音;讨厌“套路”,崇尚高效率、高价值。从这个角度来看,“95”后的择业观正是这代人的价值观在事业选择上的投射。
当然,无论是“慢就业”还是跳槽快,背后不容忽视的条件是物质基础。媒体人卢俊评论说,95后虽然赚钱能力弱,但拥有很强的购买力。因为他们有中国最好的爸妈——“70后”。“70后”是中国第一代改革开放浪潮里的红利拥有者,他们能够给予子女金钱上的资助。所以对于这样的生存状态来说,年轻人确实对工作没有压力,没有饥渴感,辞职的高频也变成很自然的问题。
不过,尽管标榜个性和自由,但是职场新星们仍需要从跳槽热中反思自己,离职的情况虽千差万别,但无论因为什么原因跳槽,无论跳槽多少次,间隔多久,最关键是你的工作能力和职业素养要伴随经历的丰富而有所提升,要真的让自己增加身价而不是一无所获。曾在强生和复兴任职近15年的资深人力资源专家Richard 给出了自己的建议:职场新生代们尽量在一到两次尝试之后找到自己的立足点,并扎扎实实地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