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药师,我们经常被问到下面这几个问题:“为什么吃了药没效果?”、“为什么别人吃了见效快?”、“为什么一些人吃了药会出现不良反应?”。要讲清楚这个问题,需要从以下几方面来解释。
药物的剂量是如何确定的?
通常情况下,某个药物最终上市前要经过大量的临床研究,然后经过统计分析确定最终的临床使用剂量。在这个剂量下具有最大的临床有效率,达到80%~90%,这时还是可能出现这样那样不可避免的不良反应,这个是循证医学的思路。我们使用药物,希望自己是这80%或90%里面的人,一吃就见效,但是我们没有办法提前预知我是否在这有效范围内。
为什么基因让你与众不同?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发现基因不仅能决定你的外表、性格等,还能决定你在吃药时候的反应与疗效。药物进入人体发挥效果存在着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过程,期间需要药物转运蛋白、药物代谢酶和药物受体等的共同作用来实现药物效应,这些酶和受体都是蛋白,若编码生产这些蛋白的相关基因发生突变,就会引发代谢和药效性能的改变,甚至会产生严重不良反应。
比如,临床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氯吡格雷,它需要在肝脏内经过CYP2C19的代谢才能产生效果。研究发现,CYP2C19在中国人体内存在着多种不同的变异,会将患者对氯吡格雷的反应分为超快代谢型、快代谢型、中间代谢型和慢代谢型,从而导致患者的疗效出现差异。其中中间代谢型和慢代谢型会导致患者应用氯吡格雷无效,风险增加,而这两型的患者在中国人群中出现的概率大概在40%左右。
还有常用的抗肿瘤药物氟尿嘧啶,在很多肿瘤化疗方案里面都有,但是这个药可能造成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和脱发等毒副作用,如果反应强烈的话甚至会延误治疗。与这个药物毒性和不良反应密切相关的基因是二氢嘧啶脱氢酶(DPYD),根据基因型不同,患者可以分为快代谢型、中间代谢型和慢代谢型3种,其中中间代谢型患者DYPD的活性降低,使用药物时应减低剂量,而慢代谢型患者则应换用其他药物,否则会出现严重的毒副作用。
有多少种药物需要进行检测?
目前约两百余种药物可以进行检测,药物相关基因检测可以科学地为患者的最佳治疗方案提供合理的依据,减少试错成本,从而最大限度优化药物治疗效果,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对临床个体化治疗有极大的指导意义,变“千人一药”为“一人一药”,真正实现“因人用药”。虽然基因是决定药物疗效与毒副作用的关键因素,但是其他药物、食物以及环境因素对药物的疗效也会产生影响,因此请在医师与药师的指导下进行基因检测、调整药物。
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采编
霍炎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药剂科 副主任药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