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条教育部答复政协委员的函件引发了热议。据教育部官网消息,在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有政协委员曾提出《关于停止小学老师用手机微信和QQ对学生及家长布置和提交作业的提案》。教育部做出了答复:教师不得通过手机微信和QQ等方式布置作业,不得将批改作业的任务交给家长,避免出现“学校减负、社会增负,教师减负、家长增负”等现象。
不少家长坦言,除了微信群、QQ群,家长还要在各种教育类APP上完成老师日常发布的作业,每天都要时刻盯牢多个群、小程序,生怕遗漏。有家长说:“比自己上学还紧张。”“到底是娃儿读书,还是家长读书?”“都要学生拿手机答题,对学生眼睛不太好”……
上海市教委表示:高度关注中小学生的作业问题,正在联合相关部门研制作业管理办法、作业设计与实施指导意见,预计将于本学期内正式发布。
记者 郭爽 整理报道
1
“喜大普奔”之后的纠结:
途径不重要,内容才重要
新闻一出,网络评论区里一度“一片欢腾”——家长们似乎能松口气了。
新学期刚开学,便有家长在论坛“报喜”:尽管上海还没有出台正式的实施指导意见,但新规成效已是“立竿见影”。开学后,老师已经不再通过微信群发布每天的作业了,而是回归到让孩子自己记作业的状态。
一位家长表示了支持:“以前用微信和QQ留作业,孩子渐渐就完全依赖家长,就不自己抄写作业了。我们班有的孩子三点半放学后到家,要等到家长六七点钟回到家才开始做作业。问起原因,孩子还振振有词,‘我没有手机,我不知道是什么作业’。我想,这个规定,是希望让孩子自己记录作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才是初衷。”
在不少家长高举双手赞成这项举措的同时,一位一年级家长也说出了自己的担忧。
“作业本该小朋友自己抄在家校联系本上,这没错,但为了防止一些迷糊蛋或者不会写字、写字慢、赶校车的孩子漏抄,老师每天另外在群里或者APP里发一份给家长,起到保险作用,这样也蛮好。就怕‘一刀切’以后,家长们反而要在群里问来问去打听、核对作业,可有得忙了。”这位家长表示,学校一直在锻炼孩子自己记作业的能力,但是总有孩子记不全或者写不明白,反复问自己也是一头雾水,家长只好反复在群里问:“今天作业是什么?”后来老师让家委会的家长每天整理作业,发在群里,才“天下太平”。
一位低年级老师也说:“我也是一直鼓励孩子自己记作业,让他们把今天要完成的作业和事情写在本子上的。但有的孩子有时候开会或者参加活动,作业就没有记全。微信群和QQ群发给家长的作用在于配合孩子记作业,以免遗漏。”
“其实除了微信QQ,还有晓黑板、一起作业网等等。”也有不少家长表示了担忧,作业就是孩子的事,不是家长的事。“希望课外少一些慕课APP、安全教育APP、校外活动APP、阅读打卡APP……孩子上学,家长手机里搞了一堆APP,烦不烦?自从这些APP越装越多,家长却越来越累,上班不但要紧盯老师的发布,而且不敢加班、不敢应酬,没有个人活动,一下班就火急火燎往家跑,只为了孩子能在老师规定的时间内上传音频、视频作业,“这些作业百分之百都需要家长的手机来完成,有的APP作业自动批改,有的老师甚至不知道APP上自动生成的是些啥题目,不会的题目都是一句话:‘家长自己辅导。’”一位家长表示,自己的孩子每天要在指定的APP上完成几十道练习题,一方面,这些的作业完成必须依赖家长的设备,不少作业不但要家长提供设备,还需要家长完成录音、录像或全程辅导;另一方面,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对孩子视力的影响也令她十分担忧。
有家长表示,老师留作业天经地义,通过什么形式并不重要,“不通过微信和QQ,那么发邮件算不算?用网盘算不算?让课代表手抄算不算?让家委会的家长拍照算不算?那么用QQ和微信布置作业,在本质上和在黑板上布置作业又有什么不同呢?从实际效用来说,微信反而很方便、很清晰,能追溯,方便家长对照。这是科技发展的必然,就像现在大家出门不带现金一样。”在一些家长看来,如果非要纠正,那也不应该是只纠正“布置作业用什么形式”,而应该是“布置了什么作业”——不合理的、完全留给家长的作业,哪怕是孩子自己手抄,也是应该减少的;合理的作业,哪怕是通过微信,也是应该的。
2
“家校共育”尴尬的界限:
明白分工,明确责任
孩子是中间人,作业是导火索,微信群是传声筒,老师和家长不知不觉地站到了彼此的对立面。有的家长抱怨学校老师推给家长的“负担”过重,有的家长则觉得“一刀切”是“维权过度”——在提倡“家校共育”的当下,由微信QQ群布置作业所引发的,其实是家长与学校之间对于教育的分工界限两边的尴尬。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一直是互相配合、相辅相成的部分,也一定有交叉的部分。如果家庭作业全部让家长批改、评分,老师看也不看,抱怨确实有几分道理,毕竟术业有专攻;但如果只是检查孩子有没有做完,就怨气冲天,那就是属于维权过度。”有人认为,“大家都是孩子的爹妈,知道孩子有多少作业,检查孩子有没有做完作业,难道不应该吗?有了孩子之后,家长的时间一定没以前那么自由,一定要腾出时间去带孩子、教孩子。哪怕生活所迫,要挣钱养家,再忙也要腾出时间,如果不想花费这个精力,那就不该盲目生孩子当家长。”
对于家长到底应该在学校留的家庭作业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网络上的观点一度有些偏激。现实情况是,绝大多数家长不可能不管孩子的学习,但让一部分家长苦恼的事情是,不少老师在微信群里布置完书面作业,还要让家长在规定时间内签字。此外,学校老师经常往班级群里发一些安全教育、国防教育、法制教育的测试卷链接,说是让孩子接受教育,其实是让家长限期完成。若有家长工作忙一眼没看到,没能按要求时间完成,免不了孩子的名字或者学号就会被公开“挂”在群里,让大家看看谁“被爸妈拖了后腿”。一位妈妈直言不讳:“其实如果我不同意微信QQ留作业那只有一个原因,就是无论老师发个什么信息,总有家长留言‘收到。谢谢老师’‘老师辛苦了’‘老师费心了’然后别的家长一看,不行啊,别人都留言,我不留,不显得不支持老师工作吗?于是也跟着发,各种被迫完成每日任务的感觉特别不好。”有时候忙完工作,这位妈妈看到群里老师发了作业或者通知,都要上翻几十上百条信息才能找到有用的。
问题的核心,应该是明确各方职责。家长固然不能缺席孩子的教育,但学校和老师也不能把自己该做的“甩锅”给家长。因此,教育部回复中提到的不得“将批改作业的任务交给家长”,就是一帖切中肯綮的“药方”。此外,各地教育部门也做出了一些明确规定。比如浙江省教育厅规定,不得布置超越学生能力的作业,不得布置要求家长完成或需要家长代劳的作业,不得要求家长批改教师布置的作业或纠正孩子的作业错误,不得要求家长通过网络下载并打印作业。这些都是命中“靶心”、击中“痛点”的决策。
网络和各种软件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无论是社交媒体还是其他软件,无论它们怎样深入地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它们都只是工具而已。在教育问题上,也同样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