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还得从9年前的那天说起。
那晚她值夜班,晚上8:30后,病房已逐渐恢复平静。突然一阵急促的抢救铃声划破了夜晚的宁静,她匆匆赶到抢救室,只见一位40多岁的中年妇女双目紧闭,神情痛苦地躺在病床上。“她怎么了?”“因为伤心过度晕过去了!”王医生仔细检查后发现患者生命体征并无大碍。问过家属后才稍有了解:她那考上重点高中的唯一的儿子因“骨肉瘤”刚离开人间。“优秀又孝顺的宝贝儿子走了,天塌了”,儿子才18岁,这位母亲怎么也接受不了。都说人生无常,可白发人送黑发人的辛酸,只有经历过的人才会懂。她每天以泪洗面,不吃不喝,终于病倒了。王医生马上意识到,这是一位失独母亲,她刚遭遇独子夭折的厄运。“中年丧子”,何等痛心,膝下无子,何等绝望。
这位母亲就是G妈妈。
看着G妈妈瘦弱的身躯,欲哭无泪的眼睛,王医生感觉自己的语言非常匮乏,不知该如何安慰。都说医务人员看惯了人间太多的生离死别,已麻木了。可同样作为一位母亲,王医生多想帮帮这位可怜的母亲,是的,一定要帮,她在心里暗暗发誓。帮G妈妈挂上了葡萄糖,开启病房的空调,找来毯子帮她盖上,然后倒了一杯热开水,王医生用所有可以产生温暖的方法想温暖一下这位绝望的母亲。做完这一切,她双手紧紧握住了病床上G妈妈的手,“G妈妈,您的儿子这么孝顺,他一定会在天上注视着你,他也一定希望您坚强地好好地活着”。病房的宁静再一次被打破,这次是一位母亲撕心裂肺的哭声。王医生一夜不眠地陪护着G妈妈。临出院时,王医生将家庭医生联系卡给了她,“有什么困难您随时打电话给我”。就是这样一张联系卡,牵起了王医生与G 妈妈的9年情缘。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G妈妈都无法走出这个阴影。自此每个月下乡,王医生和她的团队总会去看望一下G妈妈,经常打个电话,慰问一下。甚至得空时在网上查询,看到上海有针对“失独人群”的团体,平时“抱团取暖,相互慰藉”,也帮助G妈妈加入这个团体,让她多些交流,缓解内心的伤痛。就这样,王医生跟G妈妈的距离再一次拉近。
或许时间也能磨平一些痛苦,可当G妈妈看见人家的孩子,心里就五味陈杂。她告诉王医生:最怕过年过节,那种滋味不好受。考虑到自家经济条件不错,想着最好再领养一个孩子。王医生非常支持她的想法,答应帮助她遂愿。
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王医生利用休息时间,陪G妈妈跑各家福利院,跑民政部门。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2012年的夏天,他们领养到一个健康的小女孩。G妈妈激动地紧紧握住王医生的手,未语凝噎,“妹妹,太谢谢你了”。是的,她们之间已不再是普通的医患关系,而早已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了。
一转眼7年过去了,孩子已经上小学了,非常漂亮可爱。开心的笑容也重现在G妈妈脸上,每每孩子有什么不舒服她也总是第一时间找王医生,因为那是他们的“家庭医生”,是他们的“家人”。
“叮咚”,王医生摁响了门铃。开门见到王医生,G妈妈和女孩欢呼雀跃。看到如今幸福的一家,王医生感到由衷的欣慰,她希望更多的失独家庭像G妈妈一样,早日走出痛苦,拥有幸福。希望家庭医生有更大的力量,用真诚的贴近、细心的呵护、暖心的服务走进失独家庭! 宗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