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新民晚报创刊90周年的庆生之际,本报特约了著名老报人、新民晚报1982年复刊时的编委张林岚先生的孙女张绛女士撰文,以他人无法替代的角度,回忆与祖父的共同生活。从她朴素的文字里,我们可以感受到老一辈报人一心报国的艰难和为民办报的艰辛,还从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几个侧面,感受到一位新民老报人“注重亲情、热爱学习”的良好家风传承。
一转眼,我爷爷张林岚已经离开快两年了。这次适逢新民晚报创刊90周年,于是我有机会写写“新民老报人”、我眼中的爷爷。
这两天回忆点点滴滴涌上心头,希望尽可能通过文字表达我的感受。
爷爷是很讲究仪式感的人,多亏他的坚持,每一年的春节除夕,我们全家人都在一起度过并合拍全家福。年少时并不了解拍照的意义,但是年复一年,家里那一张张老照片,就串起过去生活中无数个闪亮瞬间,成为了珍贵的宝物。
虽然小时候每周都见到爷爷奶奶,然而对于爷爷的认识,却是直到多年后看了爷爷的自传,我才了解多了一些。爷爷本名张世楟,在重庆新民报的时候,改名为张林岚,这名字用了72年。
爷爷去世时已96周岁,他历经了重庆新民报和上海新民晚报的嬗变发展,历经了上个世纪中国社会变革的不同时期,是一个时代的见证人。他少年时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年轻时从家乡出发,四个月跋涉一万四千多里奔赴延安。后来又先后辗转西安、自贡、重庆和上海求学、办报。
爷爷的往事常带给我勇气,感谢爷爷,教会我勇敢地面对未知的生活。
小时候,每周都收到来自他的推荐读物,偶尔收到著名漫画家给我的签名本也新奇不已,有一次我的暑假“礼物”竟是爸爸从他那里带回的一整箱书,现在明白这是沉甸甸的爱吧。
记得上小学时,爷爷要我读一本书《爱的教育》,这本书是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写的,原名叫《Cuore》,意大利文即“心”之意,我堂弟堂妹后来也分别读了。这本书主要是记录一位意大利四年级小学生从1881年10月到次年7月的十个月日记,内容包括小男孩学校及家庭生活的一点一滴,还有同学间的琐事。记述的有亲子之爱,师友之情,也有爱国情怀。后来看过爷爷的自传才知道,原来这是他当年在春晖中学上学时全校师生都读过的书。当年很多孩子都读哭了。他希望孙辈能透过这理想化的书中世界,感受最美好真挚的情感。
时光飞逝,转眼我渐渐长大,不再像小时候那样每周去看望他们了。他每次见到我总是说,快去忙你自己的事情吧。我心里有很多的愧疚和遗憾,亲爱的爷爷,如果再有机会,我希望再多一些时间和睿智的你说说话。
爷爷进入90岁以后,仍然思路清晰,过目不忘,唯一就是视力不好,过世前两年他终于克服了恐惧,去做了摘除白内障手术,视力得以恢复大半,从此我们也比较放心他每日傍晚独自去公园散步。那次离开家去做白内障手术前,他亲吻了奶奶,回到家第一件事又是惊喜地端详奶奶。这一对老少年,就这样从年轻到年老,经历战争和磨难,相濡以沫,相伴到老。
2016年春,我在上师大《非遗传承研究》兼职,这段经历对我来说十分宝贵。当时我采访了包括昆曲名家张静娴在内的数位国宝级人物,他们每一位都带给我启迪。特别是张静娴老师,她和我爷爷几十年前就相互认识了,当时张静娴老师还是一位青年演员!爷爷从前有好几年担任新民晚报的戏曲评论员,他自小爱好昆曲,熟悉剧目,那些年常跑戏校、晚上看演出,彻夜赶稿,清晨发稿。
(下转第3版) (上接第1版)
跨越这么多年后,他们的情况都有了很大的变化,而此次采访者已换成了我,这仿佛是借给了我一台时光机,让我穿越回到从前的时光去重新认识他们。感谢这段奇妙的缘分,这么多年后,我终于感到我和爷爷有了交集,我在体会他所做的事,这正是他离世前传承给我的珍贵的东西。
每次去爷爷家,他总是在伏案写啊写,他常说如果有一天他不在了,很多事情的真相就没法复原了,所以他是有使命的。从前爷爷通过图书馆调集资料,进入90岁以后,爷爷与时俱进学会了使用ipad和智能手机,也学会了微信,我常通过微信发资料给他。
爷爷深爱故乡浙江浦江,爱元宵的花灯,也爱家乡的美食麦饼,他写过长篇散文集《梦里的童年》,也时常提到童年时他在学校舞台上扮演过《麻雀与小孩》(黎锦晖著)里的小英子。故乡月儿正圆,老少年爷爷是真的回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