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3:中国新闻
     
本版列表新闻
~~~10年写了238封“连环家书” 已捐赠大学博物馆
~~~10年写了238封“连环家书” 已捐赠大学博物馆
~~~10年写了238封“连环家书” 已捐赠大学博物馆
~~~10年写了238封“连环家书” 已捐赠大学博物馆
~~~10年写了238封“连环家书” 已捐赠大学博物馆
~~~10年写了238封“连环家书” 已捐赠大学博物馆
~~~10年写了238封“连环家书” 已捐赠大学博物馆
     
2011年12月25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七兄妹亲情隔不断 家书抵万金
10年写了238封“连环家书” 已捐赠大学博物馆
岳瑞芳 任姣洁
  据新华社北京12月24日专电(岳瑞芳  任姣洁)七位年逾古稀的兄弟姐妹在长达10年的时间内,用238封“连环家书”向分散各地的彼此表达牵挂和想念。近日,这些家书入藏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静静地向世人诉说着永恒不变的浓浓亲情。 

  家书的捐赠人、年逾八旬的老人顾江为离休干部,家中共有同胞兄弟姐妹八人且分散在全国各地。由于一个人分别给其他七人写信不便亲情交流,他们就采用了连环周转传阅撰写信件的方式,由此产生了“连环家书”。 

  据了解,“连环家书”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由顾江家中小妹白铃提议开始,“文革”后期由于社会大环境影响被迫中断,转变为双向的书信往来。10年前,健在的兄妹七人(大哥于1982年去世)又重新恢复了“连环家书”的交流方式,并将“连环信”改名为“家讯”。 

  顾江说,每一轮“连环家书”均先由身在北京的自己寄给上海的大姐、四弟、小妹三家,然后他们随同附上各自的信件从上海寄给居住在南京的大妹,再由大妹转寄给远在福州的二妹和莆田的三弟,最后再寄到北京由顾江整理保存。每一轮家书大概有八九封信件,一年3或4轮。从2001年4月到2011年3月,他们的“家书”共连环33轮,合计238封信件。 

  “我们都是老人,习惯了家书这种传统的表达方式,看到本人的字更会勾起思念之情,”顾江说,“它是我们互相之间感情的联络,如果一个人有困难,大家都会来帮助。”据了解,在信件中,他们主要讲述每个人及其家庭的近期状况、关心教育下一代的想法、对家庭矛盾处理的体会等。 

  据悉,顾江将238封家书捐赠后,部分书信在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家书展厅公开展出。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广告
   第A04版:民生新闻
   第A05版:社会新闻
   第A06版:来信来论
   第A07版:文娱新闻
   第A08版:文娱新闻
   第A09版:目击
   第A10版:体育新闻
   第A11版:体育新闻
   第A12版:读者之声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广告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夜光杯
   第B03版:夜光杯
   第B04版:连载
   第B05版:都市专栏
   第B06版:读书
   第B07版:记忆
   第B08版:音乐音响
   第B09版:影视地带
   第B10版:民间收藏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东方大律师
   第B12版:星期天夜光杯·百姓纪事
   第B13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珍档
   第B14版:星期天夜光杯·快乐作文
   第B15版:星期天夜光杯·市井故事
   第B16版:星期天夜光杯·谈话
   第B17版:求职
   第B18版:求职/招生培训
   第B19版:求职/招生招聘
   第B20版:求职/招生培训
浙江:让农民工实现“十有”
给会议瓶装水做个记号
没有校车,不坐马车,老师接我们去上学
超载面包车翻入山谷4名学生死亡
猫肉火锅吃死人 中毒投毒待鉴定
七兄妹亲情隔不断 家书抵万金
广告
新民晚报中国新闻A13七兄妹亲情隔不断 家书抵万金 2011-12-25 2 2011年12月25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