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此启发,江阴实验二小的名师刘敏威从《红楼梦》中选取一些相对来说比较适合学生接受的诗词曲等韵文,用自己的独特理解整合成一个系统,加以注解和分析,结集成《小红楼:小学生品读红楼梦》(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一书,为读者特别是中小学生理解《红楼梦》这部经典之作,打开了一条小步进入的通道。其鲜明的课堂教学特色,不同于红学家蔡义江的名著《红楼梦诗词曲赋评注》,显示了《小红楼》自身的独特价值。其实,她在整理书稿前,已经在自己任教的班级,有过不少的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收获。所以,当我得知刘老师在做这方面工作时,始则有些吃惊,觉得要付诸教学实践,要做得深入浅出,编成青少年修养的教科书,有一定难度。继则是由衷的佩服,因为实践表明,这一课程受到许多学生的欢迎,并被推介到其他学校,有希望成为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特色品牌。其实,许多我们视为畏途的工作,一旦付诸实践,也许并不如我们想象的那么艰难。此正是古人所谓“天下事为之即不难”的道理。当然,我这样说,绝不是看轻了这项工作,也不意味着这是一件人人皆能胜任的工作。刘老师在诗词修养方面下过多年苦功,她每天吟诵古诗词的晨练,曾让她的许多同行心生敬意,而她不安于教学现状的大胆探索,也为她在语文教学和经典训练间,找到了一个较好的结合点,其能取得更大成绩,当在意料中。
不过,诗词曲赋的阅读与创作,虽是传统文人的基本修养。但明清时代,年轻人最下功夫学习的,倒未必是诗词曲赋的创作,而是八股文的揣摩,是《四书集注》的背诵等,因为只有这些积累才能够让他们有机会考取功名,拥有富贵。如同《红楼梦》中香菱学诗的非功利性无法对贾宝玉的读书起一种示范作用,在当代的语文教学中,引入《红楼梦》的诗词曲赋修养,对于功利化的应试教育,貌似也没有太大帮助。但是,其对学生思想和情感的陶冶,对他们整体人格的培养,有着更为深远的影响。所以,恰恰是这种长远目标的引导和具体实践,这样一种大处着眼小处起步的做法,才昭示了把传统的经典训练引入到语文教学课堂,对于当下这样一个浮躁而又急功近利的时代,有着多大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