售价高出数十倍
遭曝光的药品多为日常用药,既有处方药,也有在药店出售的非处方药,以中小药企产品为主。产品出厂价集中在1元至20元,零售价却从几十元到上百元不等。
记者走访了本市几家药房,查询了几种常用药的零售价,与网站曝光的价格比较接近。在网站上,“川贝枇杷糖浆”有十几种之多,供货价每瓶3元左右,零售价大都超过10元,最高达到每瓶29.1元,记者在药店查到的价格为16.5元。“蒲地蓝消炎片”24片3板装的供货价为4.2元,曝光零售价为26.6元,药店售价为26.5元。“罗红霉素胶囊”10粒装的供货价为2.3元,曝光价为19.8元,药店售价为16.5元;“感冒软胶囊”24粒装的供货价为2.6元,曝光价为22.8元,药店售价为21元。
网友上网晒病例
网站12月初开通,十几天后访问量超过百万。有人质疑网站上标出的零售价没指出数据来源,并不科学,极有可能是网上药店的前期自我炒作;也有人认为网站提高了药价透明度,反映了群众呼声。
网友“牛牛妈”发帖讲述给孩子看病的经历:普通感冒,开了近300元的药,涉及咳嗽、发烧、消炎、抗病毒、抗过敏等8种药,结果回家后孩子不肯吃药,2天后病就好了。“售价比进价高这是市场规律,很正常,但没想到差价这么大,以后买药我得留点心。”
记者发现,在网站的“降药价”论坛上,有些网友开始在网站上晒病例、药费单,讲述自己经历过的高价药事件:急性阑尾炎,三线城市三甲医院,花费6800元;补牙花了900元,一个项目多次计费……不过,晒者不少,回应寥寥。一些网友对曝光是否真能推动药品降价持怀疑态度。
有业内人士表示,药价虚高的一个重要症结是采购环节中层层加码。供货价和零售价之间有价差很正常,渠道、推广和品牌都需要成本,但由于目前药品价格很多是国家管制,因此这种价差就显得无法让人接受。记者了解到,国家发改委将对政府定价范围内的药品开展出厂价格调查,药企拒报、虚报、瞒报、不配合调查的价格违法行为将被追责。
本报记者 叶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