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早5时45分,身穿黑色制服的曹晓飞到轨交11号线嘉定北站报到。伴随第一趟早班车的进站声,他一天的工作开始了:引导非机动车停放,劝离无证摊贩,为乘客指路,巡逻检查治安情况……他不是城管队员,而是一家公司聘请的轨交站点管理员。
在曹晓飞们的努力下,嘉定北站环境整洁、秩序井然:站点外的墙面上几乎没有一张黑广告;地面上连一只烟头都难觅;出租车、公交、社会车辆和非机动车各就各位,黑车、黑摩的则少见踪影。轨交站点客流量大,尤其是市郊一些站点,向来是各类城市顽症的多发区域。曹晓飞的背后有哪些城市管理的奥秘?嘉定北站何以面貌一新?
花钱买服务,笔笔算清楚
嘉定北站和西站地处菊园新区。轨交11号线开通后,每天进出菊园的客流将近5万人次。站点及周边管理,尽管区域不大,却涉及公安、交通、绿化、市容、城管执法、居(村)委社区等多个部门。多头管反而管不好,2009年年底,菊园新区引入第三方,花钱买服务,委托一家有良好资质记录的专业公司负责管理。
“政府将两座轨交站点之间1.25平方公里的地区,交给这家公司管理,好比是给这一地块请了一家‘物业公司’。”菊园新区党工委副书记徐海云说。“物业公司”管什么?市容、停车、绿化、环卫保洁、治安巡查……每一项管理内容都定岗定人。曹晓飞今天上早班,从5时45分到下午3时,除了吃饭时间,都要保持站立。站点附近街道设置了60多名保洁员,一有垃圾落地,立即清理。
政府请了“物业”,并不是当“甩手掌柜”,而是从以前的既管人、又管事转变为不管人、少管事。为了让每一笔钱花得明明白白,职能部门组成专业团队核定岗位和人员数量,每月考核管理效果,还设定了一定数额的绩效奖金,根据考核结果浮动发放。
设立缓冲带,管理在前头
物业式的管理,没有执法权,能管好吗?“管理员统一着装,固定在一个区域全天候巡逻,遇到无证摊贩或黑车车主,先上前沟通、引导。劝说无效再通知职能部门快速处置。”徐海云认为,这种方式好比在群众和城管执法者之间建立了一个缓冲带,避免直接执法带来的各种冲突。为了提高调解技巧,公司老板还聘请了两位长期从事城管工作的退休干部“坐镇指挥”。
光劝阻还不行,更重要的是完善服务。在政府的指导下,这家公司做了很多“分外事”:调整公交车站位置、设立出租车扬招点、建设临时停车场,派人引导道路停车,免费看管非机动车,引入放心早餐店……不再是“有问题才管理”,而是“没问题先控制”,通过细致的服务把可能产生的问题都提前解决掉。 (下转A4版)
(上接第1版)
推广新模式,覆盖全社区
引入第三方管理,菊园新区尝到了甜头。新模式至少节约了10%的管理成本。新区正尝试把这种新模式推广到更多公共城市空间的管理中。目前,非机动车停放开始引入专业公司管理;社工服务请来专业机构,承接流动儿童社会适应服务、智障儿童家庭支持服务等公益项目。
不仅在轨交站点,一些城市管理的新思路、新做法还在全社区实践。“管理在先、疏导为主,能比严厉执法和处罚起到更好的管理效果。”徐海云介绍,今年新区在特定时段设立了近30个蔬果引导点,统一棚子、统一摆放,引导个体摊贩在规定时间内销售,受到居民欢迎。如今,流动摊贩不仅在轨交站点难觅,在整个新区也很难见到。为了学习轨交站点人性化的管理方式,政府还提倡“感情管理”,鼓励城管人员多与商家、摊贩沟通,遇到问题先谈“情”再说“理”。